於寫實中體現人文關懷
冉茂芹筆下的眾生百態
畫室裡,一幅以油彩繪製的泰雅族女性肖像靜靜懸掛。觀其筆觸,有大塊大塊的奔放揮灑,也有細緻的層層堆疊,頭飾上尤其關鍵的傳統編織紋路,更被畫家以極其細膩的筆法,小心翼翼地揣摩刻畫,好似透過視覺,一次次地撫觸女孩頭飾上層次繁複的雅緻花紋。
這是冉茂芹於2013年繪製的寫實肖像作品。除了泰雅族,冉茂芹筆下也曾畫過魯凱族、中國瑤族、苗族、藏族等族群;行旅在外時,畫家亦會為途中所見的勞工繪製肖像,比如為人渡船的老船工,或在礦坑裡辛勤勞動的礦工等。做為一位寫實肖像畫家,冉茂芹的目光總是停留在形形色色的人群身上,而非僅專注於畫室裡的專業模特兒,或委託他完成肖像畫的客戶。

冉茂芹這份對人的關懷從何而來?或許,可以從其經歷推敲一二。
1942年,冉茂芹於中國湖南省常德市出生。年紀還小時,冉茂芹家中便遭逢變故,時值國共內戰,其父身在國民政府行政中樞,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冉茂芹與母親及一干手足被父親安置於常德老家。原本父親預計時局穩定後再將一家人接至台灣,未料卻從此分隔兩地數十年。為維持家計,母親替人撿菜、製衣,冉茂芹也跟著表兄弟做插秧、割稻、砍柴等農活,直至母親考取小學代課老師,家中經濟總算稍有好轉。冉茂芹便是在這個時期開始進入小學就讀,首次接觸美術教育便展現其驚人的繪畫天賦──年幼的冉茂芹畫了一幅冬季雪景,雪景之中,一對老夫婦就著烘爐取暖,夫妻倆身後的背景則是一列積了雪的行道樹。這幅畫作後來由師長投件,於市政府文化局舉辦的展覽中展出,更獲得了美術獎。讀完小學,接著自常德市第一中學畢業之際,冉茂芹又赴長沙應試,希冀考取廣州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以下簡稱「廣州美院附中」)。試後放榜,冉茂芹以該考區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確定錄取廣州美院附中。

於廣州美院附中就讀的四年,於冉茂芹而言無比珍貴。這四年的正規美術訓練為冉茂芹未來的繪畫生涯奠定扎實的基礎,對此,冉茂芹無比感念當時的廣州美院院長胡一川。「我後來才知道,當初以第一名成績考上廣州美院附中時,招生委員會曾有兩派聲音,一派同意我入學,另一派則持反對意見。」不願讓冉茂芹入學的考量,是出於他的家庭背景──他那做為國民黨政府高層的父親,引起了校方疑慮。在兩派爭論不休下,院長胡一川出於愛才之心,最終決定讓冉茂芹依流程入學就讀。冉茂芹回憶:「據那時在場的師長轉述,院長看過我的資料後,便指著我的照片說,他(冉茂芹)也不過是個孩子罷了。」
正是這至關重要的四年,讓冉茂芹認識、承襲了寫實主義流派的創作理念和技法。19世紀興起於歐洲的寫實主義畫派,講求具體描繪眼前所見,而非對意象或觀念的表達。這樣的風潮也席捲了俄羅斯,此畫派對於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的關注,與當時境內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不謀而合,蔚為主流,並在蘇聯建立後發展為社會主義寫實主義。在冉茂芹進入廣州美院附中就讀之際,赴蘇聯留學、深受社會主義寫實主義影響的許多中國學子業已學成歸國,於各大美術學院任教,繼而將寫實主義風潮帶進校園之中,對下一代繪畫新秀產生潛移默化之效。身在廣州美院附中的冉茂芹自然也受到這波思潮影響。當時任教於廣州美院油畫系的教授郭紹綱,便是自蘇聯留學返國。這位師長所教授的學生之中,有幾位即是與冉茂芹相熟的學長,冉茂芹因而有機會與郭紹綱接觸,讓這位深受寫實主義薰陶的大家指點自己的畫作。浸淫於校內的寫實繪畫訓練,加上自身對色彩和構圖的敏銳度,冉茂芹在創作上如魚得水。其廣州美院附中的畢業作品〈夜靜〉,便展現了畫家高度的敏感細膩:透過對人物和構圖的安排,冉茂芹勾勒一名農婦於夜間划船,載送公社衛生員至對岸茅屋救治村民的景象。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與情緒表現得張弛有度,架構中何處應該精細,何處又該以大筆一揮而就,更是掌握得恰如其分。(全文閱讀600期藝術家雜誌)
【5月專輯│當代肖像繪畫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