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陪半世紀
1975年5月,何政廣發行人邀莊靈兄與我一起搭火車南下台南,目的是採訪台南市政府舉辦的「清代臺南府城名書畫展」。當時台灣藝壇活動已日漸興旺,但此類被收藏界稱為「台灣文獻」的台灣古書畫,仍屬冷門;為此何先生囑我撰文刊在《藝術家》雜誌第2期,計七頁,標「本刊特載」,以當時環境來說立意相當難得!
之後,成立不久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在主任委員陳奇祿的策畫之下,由科長黃才郎負責執行,於1983年舉辦「明清時代臺灣書畫展」,亦可說是一項里程碑,其實展出作品仍以上述者為主軸,我總覺得兩者關係實有因緣。
與何先生交往之初,我已任職彰化銀行,地點在衡陽路與藝術家雜誌社近在咫尺,當時台北極盛之區就在這裡,俗稱「城內」,也是文化活動的中心。何先生為人大方,雜誌社對文化藝術界人士交誼,或方便藝術記者採訪,無不歡迎;於是大家不約而同以《藝術家》為據點,其功能竟像文化會館,我則佔盡地利之便!

我與《藝術家》密切往來,經常為之撰文,其中當以洪通為代表。1976年洪通請託何先生在台北美國新聞處辦個展,轟動全台,每日新聞採訪報導不斷,何先生甚至請我分勞應付媒體,報告洪通在台北的行蹤、展覽實況。
我為「洪通畫展」寫了幾篇文章,《藝術家》第10期「洪通畫展專輯」有兩篇,其一用了我媽媽的名字為筆名。
同一時間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朱銘個展,同樣回響很大,何先生也請我為文〈朱銘的木雕藝術〉,在第11期做了九頁的介紹。
家父莊索先生與《藝術家》也淵源深厚,每回從高雄來台北,自然會到雜誌社坐坐;他本擅長文筆,以「索翁」為筆名撰文,其中發表在1980年第59期的〈廈門美專追憶〉,竟成日後兩岸研究該校及早期中國美術院校的重要史料;尤其廈門美術專門學校教務主任王逸雲(我在第15期有〈回顧王逸雲的繪畫生活〉一文),戰後來台任職台大醫學院,手中廈門美專相關照片甚多,選擇收入家父文中,印刷又清晰,竟被後來的研究者一再引用!未知王先生後人尚妥善保存否?文中除述及美專師長外,還談到「南美展」、台南一中美術教室創辦人的同學謝國鏞,家父1975年前去台南拜訪敘舊後,不及十天謝先生竟驟逝!
此外,家父憑其記憶及難得蒐集的資料,發表了〈1933年在巴黎成立的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徐悲鴻與劉海粟的筆戰〉、〈日本取締裸體畫的風波〉、〈三十年代的女畫家方君璧〉等。
五十年的歲月,《藝術家》成為我撰文的平台之一,其中「收藏家專訪」專欄,讓我一飽眼福各類文物收藏且影響深刻;第7期訪問剛成立的鹿港民俗文物館,並向俞大綱先生邀稿,結果先生以口述,由我記錄,完成〈保存民俗文物有感〉一文;最後輯合俞大綱、林惺嶽及我三文,印單行本,成為該館日後文宣。
當年資訊取得不如今日方便,我曾勉力為《藝術家》策畫「宋代花鳥畫專輯」、「漢代繪畫專輯」等,其後又連載「中國民俗美術觀察」以及最近的「吐舌藝術」專欄等,由於篇幅有限,無法一一列舉。
另藝術家出版社也替我出版《台灣民藝造型》、《民俗美術探訪錄》等專書。
交陪半世紀,以上不過回憶之一端,謹以此文為《藝術家》暨何發行人──創刊五十週年誌慶! (全文閱讀601期藝術家雜誌)
【6月專輯│《藝術家》五十週年,197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