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之起舞的雙腿踏向何處?
「與藝術家同作—─參與作爲藝術性原則」特展
撰文│陳庭榕 圖版提供│21er Haus(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01月號124期) 悖反距離產生美感的傳統美學定義,一些現代藝術實踐,以拉近藝術與觀者的距離──觀者對藝術創作的參與,作為藝術性之滿足;以對共同創作的可能性反思,顛覆單一作者的神聖性;以藝術對社會關係的實際作用,介入關係並產生真實關係,建構美學。非依存物質性的藝術實踐,與可不被時空侷限的展演性過程,超脫了感官經驗的單向傳達給予,作為中介者,開啟藝術家和觀眾的雙向對話。藝術家們設計一場觀者與創作的共同遊戲,以情境訴請觀者走出其通常習慣的被動接收位置,帶領觀者進入一場想像式的共同思考之中,或是主動以其在場性的身體介入參與創造,以「共創經驗」與藝術家共同完成創作。
維也納21世紀之屋特展「與藝術家同作──參與作為藝術性原則」,以27位藝術家的28件參與式藝術創作,探討這樣的創作行為背後的美學信念:展示藝術家如何以不同的情境文本,引誘激活民眾的思索,而藝術創作,又是如何被觀眾的「一同思想」及「一起動手做」而喚起能量。
史瑞格里作品〈生活模態II〉 David Shringley. Photo: Johannes Stoll© Belvedere, Vienna, 2017
在哪裡「共同思想」、「一起做」?這場遊戲應該在哪一個場所中進行?空間場域在此並不被限制。藝術家們不被侷限於體制藝術機構的理解範疇內,樂於以實驗性的方式執行概念,直接在街頭—城市、生活、日常移動的場所—與社群直接發生關係,讓藝術成為關係者之作。在「無物質性的繪畫感知」這概念性計畫中,克萊茵(Yves Klein)與有意購買「非物質性藝術品」的潛力買家相約在塞納河畔,以金條協議買賣。若買家可依克萊茵指示,將議價一半的金條扔入河中、燒毀購買憑證,並且允許克萊茵將另一半金條也扔棄於塞納河中,即可真正得到這件「非物質性藝術作品」。藝術家藉由這樣悖反藝術權威性的空間與情境指示,與觀者在諷暱的遊戲之中,一同嚴肅探討威權、價值與擁有之間的關係。
對於威權、公共與私密空間的探討,成為不同年代的參與性藝術創作的共同關注。1969年,阿肯錫(Vito Acconci)在曼哈頓街上連續進行了22天隨機尾隨路人的行為。他以幾呎之遙,隨機跟隨路人在公共空間的移動,直至其離開公共空間為止。在這名為「追蹤」的行動計畫中,阿肯錫以路人帶領的漂移路線,界分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領域,描繪了紐約的想像地理地圖,由不知情的路人主導了地圖的可能性發展,並實質地與藝術家共同描製了這張想像地圖。庫巴(Mischa Kuball)則以「謄轉」這一系列藝術機構與公共空間在不同城市中互相置換的計畫,對空間介入與社會政治結構展開對應討論。如今,庫巴將維也納21世紀之屋的平面圖,一比一等比例地謄畫在市中心的聖史帝芬教堂廣場上,美術館的半私密威權空間,被置換入廣場公共空間中,而路人成為觀者,默默參與在計畫當中。
左.傅廷根作品〈陸曼角落混音──黃金與鏡子的城市(鏡子吧)〉Claus Föttinger, Luhmann-Eck, 2004 & Remix Luhmann-Eck for Cities of Gold and Mirrors (Spiegelbar), 2011. Luhmann-Eck: Courtesy der Künstler; Remix Luhmann-Eck: Courtesy Julia Stoschek, Foundation e.V., Düsseldorf; Photo: Johannes Stoll© Belvedere, Vienna, 2017
右.史戴克作品〈暗影〉Juergen Staack, Shadows, 2016. Courtesy the artist & Konrad Fischer Galerie; Photo: Johannes Stoll© Belvedere, Vienna, 2017
在藝術機構這一特殊權威性場域空間的限制中,藝術家也探討著「參與性」與「雙向關係」發生的可能。進入藝術機構遊戲規則中的藝術家,在權力限制下設計遊戲,引誘觀者進入規則潛律之中。在這雙層的關係中,藝術家希望與觀者一同反思規則下的主體性能力。藝術家或將日常生活的情境設定帶入此一場域,或對藝術機構的場景進行解構與再建構的反思,排除展覽機構的空間權威,讓封閉的白盒子成為一個對外溝通開放的可能性空間。
左.小野洋子作品〈祈願樹〉
Yoko Ono, Wish Trees, 1996/2017. Photo: Johannes Stoll© Belvedere, Vienna, 2017. participation piece, artist instruction
右.布洛克作品〈結構繪畫機器(紅)〉
Angela Bulloch. Courtesy Städtische Galerie Wolfsburg; Photo: Johannes Stoll© Belvedere, Vienna, 2017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8年01月號124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