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多種可能型態
奧拉佛.艾里亞森的「綠光計畫」
撰文│陳庭榕 圖版提供│Olafur Eliasson Studio、Louis Vuitton(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01月號124期) 專長以空間與光線對話,以大型情境裝置藝術帶領觀者進入異界的丹麥暨冰島籍藝術家奧拉佛.艾里亞森(Olafur Eliasson),近年常以參與式創作介入社會,傳揚自己的藝術理念。在2016年,他與維也納的蒂森-波內米薩藝術當代藝術館(The Thyssen-Bornemisza Art Contemporary,以下簡稱TBA21)一同合作進行參與性藝術工作坊「綠光」計畫。
「綠光」計畫的構想,始於2015年,是對進入歐洲的非自主移民潮的回應。數十萬的非自主移民,或為逃離戰爭、或為逃離政經不穩定的本國情態,抵達歐洲,尋求庇護。艾里亞森為免自身與現實世界的脫節,希望可以藉由藝術的複雜性、想像力與批判來介入政治;以推行與民粹主義相反的方向,來討論身分認同、歸屬、隔閡,來質疑邊界和特權分配。TBA21的創始人凡哈布斯伯格(Francesca von Habsburg)與首席策展人齊曼(Daniela Zyman)分享了這個信念,相信藝術和文化可以扭轉情感脫節,照亮如被迫遷移這般當代全球性的議題,直接或間接地激勵人們在這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採取行動、積極催生變化、發展新的互動模式,「綠光」就在藝術實踐和實驗機構的交界上誕生。
計畫名稱「綠光」,讓人聯想到極光的視覺顏色及其幸福期許,也讓人聯想到綠燈在日常規則下,闡釋包容、開放和正向允諾的歡迎性象徵隱喻。「綠光」為尋求庇護者和移民開啟了綠燈,針對難民流離失所的國際動態,作為一個持續的藝術工作坊,一個多層面的學習平台。「綠光」計畫鼓勵新移民與維也納當地居民的雙向參與。由學習、幫助、共同努力的過程,親手製造自己的「綠光」,如藝術家所說:「綠光是歡迎的行為,對那些感受到處境的艱困、逃離母國的人們,以及接受他們的城市居民來說,都是如此。」
左.民眾參與「綠光計畫」工作坊
右.02奧拉佛.艾里亞森的「綠光計畫」Olafur Eliasson, Green light─An artistic workshop, Co-produced by Thyssen-Bornemisza Art Contemporary, 2016. Photo: Sandro E.E. Zanzinger / TBA21, 2016© Olafur Eliasson
「綠光」計畫的起點,於維也納TBA21展開。相較於純藝術機構,TBA21更為接近以人民視角了解潛在利益的非政府組織,齊奧格.丹澤之家(Georg Danzer Haus)、國際明愛慈善會(Caritas)及紅十字會(Red Cross Vienna)等非政府組織則為合作夥伴組織。在 2016年3月12日至7月29日為期四個多月的藝術工作坊中,「綠光」從奧地利的大波移民潮中,邀請了35位來自阿富汗、敘利亞、尼日利亞、索馬利亞、伊拉克等國家的新移民共同參與多元共享的學習計畫,其中包括為了參加官方語言考試和提升日常生活能力而設計的德語課程、藝術家的介入計畫、一系列的研討會及團體互動活動。
這些漸進式建立信任感的工作坊和研討會,立基於相信藝術實踐體現的信念,以及相信集體生產對於變革的潛力的信念之上。它們培育一般公眾與綠光計畫參與者們積極主動的參與討論,關注遷移的個人性敘述。擁有不同專業背景知識的國際和本地講者,也通過一系列的演講和講座,探討有關移民社會、公民身分、無國籍、地緣政治、記憶和歸屬等觀點,促成知識、經驗和價值觀的交流。與參與者一起開發的研討會,是對一般公眾開放的。在研討會中,學生、移民和需要庇護者,經常以一對一團隊相聚在一起。參與者與視聽人,一同解構了「移民」的概念,藝術家則以肢體、舞蹈等不同的介入計畫,與參與者共同實驗其中的可能性。如奧格特(Ahmet Öğüt)發起的「沉默的大學」計畫,通過表演、寫作和集體反思,來探索沉默對反的強大潛力,挑戰被動狀態,並重新激活參與者的知識。阿圖伊(Tarek Atoui)、瑞克斯三人組之中的森古普塔(Shuddhabrata Sengupta of Raqs Media Collective)和里其(David Rych)等藝術家,也一同與「綠光」參與者在計畫中探尋可能性。
「綠光計畫」於捷克布拉格國家美術館展出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8年01月號124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