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內貝爾的詩畫人生
東京澀谷區的文化村美術館(Bunkamura)與瑞士伯恩的奧托.內貝爾基金會(Otto Nebel Fundation)合作舉辦內貝爾回顧特展「奧托.內貝爾與他的夥伴──夏卡爾、康丁斯基與克利」(Otto Nebel and His Contemporaries ─ Chagall, Kandinsky, Klee),展覽以內貝爾的作品為主,輔以夏卡爾、康丁斯基與克利等人的作品,同時呈現藝術家的繪畫發展歷程與社交生活。相較於前述幾位同期的藝術家,內貝爾的名聲並不響亮,這次回顧展是日本首度舉辦的內貝爾個展,為亞洲藝術界引介這位20世紀頗具才華、同為現代藝術發展推手的藝術家。
奧托.內貝爾1931年畫作〈聖母月光下〉 Otto Nebel, With the Moon of Our Lady, gouache, hatchings on paper, 1931. Kunstmuseum Bern
●在「暴風雨」與「包浩斯」的時代
1892年的聖誕節,內貝爾生於德國柏林。這位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創作者,不僅是畫家,同時也是詩人、建築師與演員。讀建築出身的內貝爾,原先以建築工程為生,但因為熱愛表演藝術而前往萊辛劇院(Lessingtheater)接受演員訓練。他的首次演出因為一戰爆發而取消,並且被政府派上前線。一戰末期,他被英軍監禁在北約克郡本恩河(River Burn)河谷的軍事基地。在這裡的14個月,他寫下了知名的政治諷刺詩〈Zuginsfeld〉,長達600多行的詩句,藉由模仿軍事術語以譴責戰爭。一戰結束後,內貝爾重返柏林,與藝術家克利相遇,並結識賀華特與內兒.瓦爾登伉儷(Herwarth and Nell Walden)。瓦爾登伉儷除了經營「暴風雨畫廊」,還出版與畫廊同名的藝術刊物《暴風雨》(Der Sturm),內貝爾不僅在此發表文章,也為期刊繪製封面。
●循著同伴的腳印:早期作品
1937年7月19日,慕尼黑舉辦撼動藝文圈的「退化藝術展」(Entartete Kunst),這是希特勒與納粹黨詆毀當代藝術的政治計畫之一,內貝爾的作品也受到波及,再加上戰亂年代的兵馬倥傯,早期作品多已佚失,僅存素描本、少數水彩與油畫作品,幸好我們仍可從〈阿斯克納羅克〉與〈難民〉這兩幅作品,追溯內貝爾的早期風格。
左.奧托.內貝爾1927年畫作〈阿斯克納羅克〉Otto Nebel, Ascona Ronco, watercolour and gouache on paper on cardboard, 1927. Kunstmuseum Bern
中.奧托.內貝爾1935年畫作〈難民〉Otto Nebel, Refugees, gouache and ink on paper, 1935. Otto Nebel-Stiftung, Bern
右.奧托.內貝爾1940年畫作〈抒情的回應〉Otto Nebel, Lyrical Answer, tempera on paper, 1940. Otto Nebel-Stiftung, Bern
●幾何學的色彩實驗:建築景觀與哥德式大教堂
內貝爾熱中以繪畫記錄旅途中所見的建築,然而學習建築的他,不以嚴謹的線條悉心描繪,而是以幾何色塊接合而為建築的樣貌。本展所選的作品大多繪製於1930年代初,此時內貝爾的建築畫作大多選用相近色系的顏料,畫面呈現相當祥和的氛圍。如果湊近作品便可以發現,遠遠所見的色塊上,其實是由細小的筆觸堆疊而成,也就是「線影法」,這造就了內貝爾畫筆下的房舍與大教堂,畫面都具有光線搖曳的流動感,尤其在〈聖母月光下〉畫作中,暗藍的天色、鵝黃的滿月,散發著幽幽的微光,因為運用了「線影法」而成功地營造出月光朦朧之美。
●追逐色彩:絢爛璀璨的義大利
在內貝爾的多次旅行中,義大利的見聞對他的藝術生涯有極其重大的影響。正如當年梵谷在南法被豔麗的色彩所感動震懾,內貝爾在義大利也受到南國強烈的色彩衝擊,他在日記中寫著:「在這裡我感受到一種新的幸福感,並得以最放肆的文字來描述我的感受:觀看、漫步、迷惘、驚訝。」義大利的磚紅屋瓦、蓊鬱蒼綠的松樹、鮮豔的漁船等,無不讓內貝爾心醉,他宛如昆蟲學家採集稀有品種般遊走在義大利的城市與鄉野之間,盡心收集動人的色彩。
●當音符起舞:「樂曲」系列
早在1933年內貝爾的作品就被納粹黨貼上「退化藝術」的標籤,備感威脅的他,決定離開柏林,最後在瑞士伯恩落腳。遠離祖國的陰霾,內貝爾的創作風格變化更快更強烈,也離寫實主義愈來愈遠。當展覽進入「樂曲」系列,立即呈現與先前幾個展間迥然相異的風格,用色鮮豔且走向抽象,而康丁斯基的作品也在這個展間中首次搭配展出。1937年,在巴黎開設畫廊的珍妮.布榭(Jeanne Bucher)介紹內貝爾與康丁斯基認識,從此這位抽象藝術大師不僅在藝術之路給予他靈感,也在往後內貝爾生活困難時,對他伸出援手。
奧托.內貝爾1931年畫作《義大利色彩集》之〈拿坡里〉Otto Nebel, Napels from Italian Colour Atlas, ink and gouache on paper, 1931. Otto Nebel-Stiftung, Bern
●非具象的確立:詩意與謎語
在離開柏林、定居伯恩之後,內貝爾無法取得合法的工作證,在康丁斯基的介紹與推薦之下,他將畫作售予1937年於紐約成立的「非具象繪畫博物館」(The Museum of Non-Objective Painting),也就是今天的「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館方自二戰期間持續支持內貝爾直到1951年,現在古根漢美術館藏有36件內貝爾的作品。當他開始將畫作賣給美術館之後,才正式宣告自己的作品為「非具象」的繪畫。相較於「樂曲」系列,他此時的作品確實展現更加純粹的概念。這次展覽便展出內貝爾當時售予「非具象繪畫博物館」的其中一件作品〈亮黃色的事件〉,這是一幅充滿活力的畫作,鮮黃的背景上有橘色的斑點,畫面中則有數格幾何圖形,似乎正相望對話,或許就是畫家的詩心所流洩出來的詩意與謎語,正如內貝爾對自己畫作的評價:「在我的創作中,你只會看到生命深處的純粹事件。」
除了抽象畫作,內貝爾也鍾愛神祕的事物。他以北歐盧恩文字為靈感,設計了一系列的符號,讓畫作裡充滿自己的語言。1962年,年逾70的內貝爾前往中東旅行,受到阿拉伯文的刺激與啟發的靈感,同樣反映在畫作中,模仿其不規則的曲線。
●詩心藝術家
內貝爾的名聲雖然不及夏卡爾、康丁斯基與克利這三位夥伴,但在「奧托.內貝爾與他的夥伴──夏卡爾、康丁斯基與克利」特展中,得以展現了他勇於實驗、力圖求新的奮鬥,並且在作品中具體實踐自己的色彩研究,內貝爾的努力也確實使他脫離模仿同輩的風格、確立個人的創作樣貌。
左.奧托.內貝爾1937年畫作〈慕薩塔亞〉Otto Nebel, The City of Musartaya, IV: View B, gouache on paper, 1937. Kunstmuseum Bern
右.奧托.內貝爾1935年「從地中海」系列畫作 Otto Nebel, From the Mediterranean (Meridionale) , watercolour on paper on cardboard, 1935, Otto Nebel-Stiftung, Bern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8年01月號124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