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湖其人其畫
憶「台展三年展」.記郭雪湖作品
記得1927年的夏天,我在故鄉嘉義美街(現成仁街)的裱畫店「風雅軒」中,正準備出品秋季首屆台灣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台展」),忙著整理〈水牛圖〉的初稿時,突然有位個子瘦小、身穿長袍的不速之客進來,從言談間始知他是從台北來南部寫生的年輕畫家郭雪湖,因為店中掛著此畫,他感到興趣,所以進來探望。雖然他停留的時間很短,但我們相談之下頗為投合,都對即將徵求作品的台展非常關心,這次晤面實在非常意外與倉促,但卻是我倆日後深交的初緣。
與雪湖相識後,在首屆台展僅入選三名台灣人(陳進、郭雪湖、林玉山)的情況下,我倆再度碰頭,後來經歷了日據時期的台展、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府展」)、栴檀社、麗光會,以及光復後的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省展」),迄今長達六十餘年間,我們一直都是在早期畫展中爭雄、在藝道上共同切磋的老畫友。雪湖為人爽直,事親至孝,對待友人極為熱忱。我與他雖南北分兩地,卻有莫逆之交。近聞他將舉辦回顧展,因此特別追憶老畫友的一些往日舊作,也談一點近年的新畫。

同為台展三少年的郭雪湖
(圖版提供:林玉山)
關於畫事需要從日據時代說起,1921年前後是經濟建設趨於穩定的一段時間,繼而進入所謂的文化建設時期。當時日本政府為求文化提昇之需要,加強美術教育和創設台展等計畫。於是在1927年秋季始舉辦第一屆台展,因美術展覽會為首創,主辦當局考慮到本省對近代美術展覽會的發展好似一頁白紙,恐尚難受本省人士及畫家充分地了解,因此必須配合台展另舉辦一項參考資料展出,是故在台展開幕的同時於七星郡役所二樓(現立法院青島第二會館)設立「參考館」,陳列借自文部省珍藏的日本東西兩部名畫家傑作數十件展出示範。此種展示可以說如「行旅沙漠中,獲綠洲甘霖」般,啟發了不少生長於島內、素未出門繪畫同好的見識與省思。
而第一屆台展內容分有東洋畫和西洋畫兩部門,東洋畫出品計數有一百七十五件,就中獲入選者有卅三件。而本省籍入選者惟有陳進、林玉山、郭雪湖三名,其餘盡是日人畫家作品。然而這三名入選者都是涉足畫業未深的廿歲年輕人,於台展前未曾聞及,莫怪對老一輩已成名的畫人是個很大的諷刺,是故當時盛傳為「台展三少年」。

回憶第一屆台展中,三少年入選作品的情況,陳進是畫人物畫〈芥子花〉(即罌粟花)、〈朝〉以及〈姿〉三件,其次是林玉山畫〈水牛〉及〈大南門〉兩件,而郭雪湖畫水墨山水〈松壑飛泉〉一件。前記陳進、林玉山兩名出品之作均屬描寫自然而經改變創作的寫生畫,郭雪湖則有不同表現,他取傳統山水描法而經自己思考重新組畫。當時三少年的繪畫表現,無論師自然或承傳統都各有他們特殊之特點。

單就郭雪湖歷年參展作品來探討,可以明瞭地看出他生平於繪畫所運營之歷程。郭雪湖在台展前是跟蔡雪溪學習傳統水墨畫,經首屆台展閱歷後,他已了解該展覽會的傾向,目的在於注重藝術之創作,須摒去臨摹抄襲,改以寫生自然生活。注意到藝術創作是展覽會的主要宗旨後,郭雪湖自此就轉師鄉原古統專心學習寫生自然之畫法,經過這番磨練,他的作品已獲長足的進步,所表現之畫亦一變前貌。至第二屆台展來臨時,他出品一件〈圓山附近〉的寫生作,是表現富麗堂皇的青綠重彩風景畫,有關技術方面他雖非老練,卻是充滿熱情之精作。連當時名詩人魏潤庵都讚歎他少年有成,於報論賦詩稱譽「問誰寫取圓山景,作者今時郭雪湖」,以上只錄末兩句。此次出品畫作一躍被推舉為最優之作,給予特選之榮。(本文為林玉山寫於1989年交給《藝術家》雜誌,特於本期刊出,全文閱讀602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