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亞洲設計思維最前線
設計互聯攜手V&A共造創意媒合平台
亞洲首座世界級的設計新地標「設計互聯│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Design Society│Sea World Culture and Arts Center)於2017年12月1日在深圳揭幕,由具有145年歷史的招商局集團旗下的招商蛇口(China Merchants Shekou Holdings)創立,籌備歷時七年之久,這座設計互聯與V&A共同打造的創新型態文化機構,同時也是亞太地區最富規模的設計能量聚合平台。由普立茲克獎獲獎建築師楨文彥操刀設計的「設計互聯」場館,靈感源於當地獨特的地理、城市環境及建築的多功能需求,三棟建築面向三個方向,分別代表山、海、城三重視野的本土語境,整座建築與周邊公園和濱海景色融為一體,參觀者可在其中自由漫步,而建築的頂部結構極富雕塑感,勾勒出彷如園林樓閣的雅致輪廓,與周圍的公園景觀相呼應,而其融合文化與商業的特點,在建築形態中也多有體現,中央軸線上的三個主要廣場,分別串連起文化與商業空間。開幕首展為「築.夢——楨文彥與楨綜合計畫事務所設計展」、主展館的沉浸式數位藝術體驗大展「數字之維」及V&A館藏特展「設計的價值」。
「建築是一種回應時代、激發共同想像力的文化創作行為。」槇文彥的建築事業逾半個世紀,他的作品風格幾經成長與革新,觸及了歷史上許多重要時刻。從日本戰後重建到紐約世貿中心「歸零地」(Ground Zero)重建;從烏托邦思想新陳代謝主義和國際現代主義,到1980至1990年代的後現代主義。槇文彥的作品設身處地地符應每個時代的需求,創造了眾多立足於當代和所在地語境的城市紀念碑。「築.夢——楨文彥與楨綜合計畫事務所設計展」以槇文彥早年的求學經歷為出發點,透過近30個項目的照片、著述、設計草圖、模型等資料,帶領觀眾回顧楨文彥一生的創作歷程,旨在藉由傳述楨文彥的設計哲學及其作品,闡釋他對建築設計的思考,同時介紹了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設計背後的思考,及其與槇文彥歷年作品的相關性。身為建築界的傑出代表,楨文彥擁有50餘年的國際項目從業經驗,名聲斐然。由設計互聯營運的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是楨文彥主持的楨綜合計畫事務所在中國大陸擔綱建築設計的首個項目,為公眾提供了親身感受楨文彥作品的機會。
上排左.鈴木尤里裝置作品〈Sharevari〉
上排右上.尼克.弗斯坦德工作室裝置作品〈ANIMA II〉
下排左.V&A館藏特展「設計的價值」展出1820年英國便鞋
Sandal Shoes, UK, 1820. Image copyright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下排中.V&A館藏特展「設計的價值」展出18世紀伊朗星盤
Astrolabe, Iran, 18th century, Image copyright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下排右.V&A館藏特展「設計的價值」展出瑞士維氏XAVT軍刀
SwissChamp XAVT, Victorinox, 2016. Image courtesy of Victorinox
對於這次展覽,楨文彥表示:「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已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為不同客戶設計建築,這些專案的規畫情況和預算有著很大的差異。在這一過程中,我最有價值的收穫就是:為滿足人們最基本慾望而生的,恰是建築的空間,而非建築的形式。建築空間,體現了整個社會的潛在慾望。換言之,在我的『建築化』過程中,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如何賦予這種慾望空間最為理想的形式方案。這是我對當下盛行的『地標性建築設計』的批判性看法。」唯有讓結合了「空間化」和「社會化」雙重進程的建築,才能使人們更親密地融入到設計中。本次展出的近期項目就展現了楨文彥作品的「空間化」,如何隨著時間推演而營造出豐富的個人體驗,進而成就空間的「社會化」。以人為本的建築和城市空間設計,是順應城市不斷生長和日趨多樣化的特性,以及豐富城市生活品質的唯一途徑。人,以及人對建築空間的體驗,向來是楨文彥專業實踐的關注重心。此次展覽向觀者展示了楨事務所建築實踐的重要承諾:建築設計不僅關乎品質和優雅,還有時間、環境與人的需求。
左.艾瑞斯.范.赫本與以賽亞.布洛赫的3D列印作品〈Damestop〉
右.約里斯.拉爾曼作品〈微型結構椅(長細胞)〉
設計最重要的目的在於提升物品性能,產品性能的提升有助於解放大量勞動力,許多工作可交由各類工具與功能性產品代勞,而更好的產品性能也意味著全新的優化體驗,然而人們對於性能的癡迷也伴生著副作用:市場上充斥著無關痛癢的升級和求新求異的優化,這不僅加快了商品的淘汰速度,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費。設計作為一種實用工具,提供了系統化的思考模式,讓人們能更為全面性地應對全球貧困、環境惡化與社會公義等世界性難題。然而,設計也會製造新的問題,它刺激了消費文化,所以對於現代製造業中自然資源的消耗殆盡、日益嚴重的浪費污染及不道德的勞力使用等問題,也負有部分責任。材料與設計密切相關,材料呈現出設計的物質實體,設計使材料具有功能和新的價值,如今,倫理和道德因素使材料與設計的關係變得愈加複雜。設計師必須更全面地考慮材料可能造成的後果,包括開採和生產過程是否合乎準則,材料再利用和回收的前景,及其對環境的整體影響。
設計擁有令人驚豔的力量,它能引發敬畏感,刺激人們的感官,讓我們意識到原來這世界還存在著更多可能。從巧奪天工的手藝到獨一無二的材料,從戲劇化的形式到技術革新,對驚豔感受的慾求,是驅動人類文明發展史上藝術與科學成就的動力之一,它不斷拓展著人類創意侷限的邊界。然而驚豔感或許會隨著我們期望值的變化和提高而轉瞬即逝,再看第二眼往往就不覺得新鮮了,因此設計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尋求激發驚嘆的全新模式。
Daniel Sadeler, Wheel-lock Mechanism, 1620-1630. Image copyright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