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年展,是地方和世界一起籌備的旅程
片岡真實談雙年展、三年展的國際經驗與在地連結
東京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Mami Kataoka)受邀於8月7日在臺南市美術館「未來美術館×城市」系列講座,以「國際雙年展與在地脈絡」(International Biennale and Local Context)為題,帶來精彩講說。現由龔卓軍擔任館長的臺南市美術館,以原南美館1館為址,原南美館2館則作為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運營,對南美館而言,此轉變之際也是重構這座美術館與城市的關係與未來的重要契機。龔卓軍提出籌辦「台南藝術雙年展」的計畫,而知名國際策展人片岡真實,透過自身經驗所提供的完整策展理念,或許正好能成為台南展開藝術雙年展之路,在建構藝術與城市連結時一個可供學習的好榜樣。

片岡真實
片岡真實曾任2012年韓國光州雙年展(Gwangju Biennale)共同藝術總監、2018年雪梨雙年展(Biennale of Sydney)藝術總監,2020年到2022年擔任全球國際美術館協會主席(CiMAM)、2022年愛知三年展(Aichi Triennale)藝術總監等要角。講座中,片岡真實首先梳理雙年展、三年展等國際藝術節的興起與常見模式,並以2022年愛知三年展、2018年雪梨雙年展等實例,分享國際藝術節由國際性與在地性交織的火花,作為推動台南籌辦藝術雙年展的經驗借鑑。

東京森美術館「西斯特.蓋茨:非洲民藝」(Theaster Gates: Afro-Mingei)展覽現場
Photo courtesy of Mori Art Museum, Tokyo

木原裕紀2019年作品〈薩摩亞之歌〉於2021年在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展出
攝影│林志鴻
片岡真實首先就「雙年展」(biennale)與「三年展」(triennale)的概念談起。顧名思義,「雙年展」、「三年展」分別是以兩年和三年為週期籌畫的國際藝術節。根據雙年展基金會(Biennial Foundation)資料,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0個此類展會,最早的雙年展為1895年創辦的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1896年,美國賓州匹茲堡的卡內基美術館(the Carnegie Museum of Art)成立,推出首屆卡內基國際年展,為如今4年一度卡內基國際藝術展(Carnegie International)的前身。成立於1955年、5年一度的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與威尼斯雙年展並列世界最為重要的兩大展會。其他代表性案例還有1951年開辦的巴西聖保羅雙年展(Sao Paulo Biennial),以及1973年誕生的澳洲雪梨雙年展等。1990年代,全球追求多元與文化包容的思潮興起,各地雙年展、三年展也更加蓬勃發展,價值觀的變遷與時代精神在一屆屆的展會中體現遞嬗,展覽內容不再僅限於美術的交流,也更深刻地與社會、經濟、政治等議題串連。
國際藝術展覽與美術館成立的時間軸線折射出兩者發展之間的關聯。片岡真實指出,就日本而言,東京的東京都近現代美術館、國立新美術館、Artizon 美術館等,都是推動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平台,日本很早就成立這樣的展覽館,而臺北市立美術館於1983年成立,也屬亞洲地區相對早便開始發展當代藝術組織與展覽活動的機構之一。新加坡、雅加達、首爾、上海等城市,也擁有各自具代表性的美術館,形塑著交織地域文化、記憶的當代藝術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