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於家與故土之間的無可言說之境
時空交疊,徐道獲的跨文化歸屬感知
撰文│林純雅.圖版提供│Tate Modern(藝術收藏+設計 2025年10月217期)

徐道獲2024年作品〈巢〉(局部)
Do Ho Suh, Nest/s, Polyester, stainless steel, 410.1 x 375.4 x 2148.7 cm, 2024 (detail).
Courtesy the Artist,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Seoul and London and Victoria Miro.
Photo: Jeon Taeg Su © Do Ho Suh
置身數位時代,當我們在漫無邊際的網路時空,竭力追尋感官經驗的流動與融混,藉以形塑多重身分與瞬息萬變的生活步調時,我們同時也在尋找一處得以安放身心與記憶的所在。韓國藝術家徐道獲(Do Ho Suh)最為人熟知的,是他以布料打造的建築作品——以透明布料等比例再現他曾生活或工作過的空間,他的創作實踐從不同的層面揭示了跨文化的個人感知生成過程,藉由疊合不同時空的結構造型之美,呈現出有機的流變與交織樣態。

徐道獲Do Ho Suh
© Gautier Deblonde, DACS 2025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舉辦「創世展覽:徐道獲──行走之屋」(The Genesis Exhibition: Do Ho Suh: Walk the House),回顧了藝術家30年來的創作歷程,他曾往返於首爾、紐約與倫敦等城市,這些城市在他生命的不同時期都曾有過或深或淺的牽繫。在這場藝術旅程中,徐道獲帶領觀者穿梭於他過去與當下的居所,並邀請我們回望自身的生命經驗,思索那些曾經棲居過的空間,以及與其相連的個人記憶。透過不斷追索這些記憶,徐道獲持續探問著建築、空間、身體與記憶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我們的存在,在關注跨越時空疆界的永恆命題外,引導觀者從日常中發現埋藏於記憶深處的點滴。
「徐道獲──行走之屋」展覽的名稱,源自韓語的表達,指涉「韓屋」(hanok)——一種在理論上可以拆解、搬遷,再於新址重組的傳統住宅。呼應「可遷徙家屋」的概念,徐道獲的沉浸式作品探問著「記憶」與「我們所居住之空間與場所」之間的聯繫。藝術家曾言:「我所關注的空間,不僅是具體的物理空間,更是無形的、隱喻性的、心理性的。對我而言,『空間』是一切的總和。」他的創作邀請觀者以身體的在場與心理的經驗加以代入與填充,共同反思屬於「家」的定義及身分的生成。

徐道獲2012年作品〈拓印/愛:光州劇院員工宿舍〉
Do Ho Suh, Rubbing/Loving: Company Housing of Gwangju Theater, 2012.
Commissioned by the Gwangju Biennale,
Photo: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Seoul and London and Victoria Miro © Do Ho Suh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創世展覽:徐道獲──行走之屋」展出徐道獲2024年作品
〈完美的家:倫敦、霍舍姆、紐約、柏林、普羅維登斯、首爾〉
Do Ho Suh, Perfect Home: London, Horsham, New York, Berlin, Providence, Seoul, 2024,
installation view, The Genesis Exhibition: Do Ho Suh: Walk the House.
Courtesy the Artist,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Seoul and London and Victoria Miro. Creation supported by Genesis © Do Ho Suh. Photo © Tate (Jai Monaghan)
【十月專輯│Unfolding Stories懸浮的心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