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驗與交流中聚焦,畫廊、藏家、藝博會的互動新態
陳菁螢談市場變化、ART TAIPEI與台北藝術週

將整個城市的藝術能量帶進台北藝術週
2025年國際局勢持續震盪,美國關稅、區域戰爭等不穩定因素深刻牽繫著大眾心理,藝術市場也尚未恢復過往榮景時的信心。陳菁螢在去年ART TAIPEI舉辦之際接受《藝術收藏+設計》專訪,她在當時指出,市場起伏是藝術市場生態的自然調節機制,並認為國際與在地市場應培養具韌性的體質,以因應各種波動。對此,她強調畫廊與藏家之間的互動至關重要,提出兩個努力方向,包括以「藝術行銷數位化」加強數位上的社群互動,以及「藝術週」作為藝博會週邊活動,所對應的傳統直接式交流之復甦。
而在本次專訪,陳菁螢根據這一年來的觀察,進一步以市場震盪為轉型契機,提出畫廊與藝博會在經營、銷售、互動的思維變化——包括傳統銷售模式弱化下預售機制的重要性、展商和藏家與藝博會間關係的轉變等。藝博會已成為「品牌行銷」與「關係建立」的平台,而藝術週作為「創造體驗」與「社交連結」的方法——在這重視體驗的時代,如何在體驗與交流中聚焦訊息、強化情感與關係,將是市場冷靜期重建信心的關鍵。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陳菁螢
問:畫廊協會期待這屆台北藝術週能達到怎樣的成效?
答:協會的義務之一是持續替藝術產業開拓市場。我們每年都要替台灣的藝術市場找進新的客群,因此ART TAIPEI必須年輕化、必須辦很多活動吸引外圍群眾不斷進入這個市場——「台北藝術週」就是一種方法。
如果只是邀請觀眾去畫廊參觀,很多人興趣不大,但若是告訴觀眾有「藝術週」的活動,內容包括某區域畫廊的集體開幕、相關晚會等,反而容易引起大眾的興趣。這個興趣並非來自藝術品,而是來自於對社交的興趣——觀眾會有意願去看看哪些人參與這個活動、可以在其中遇到誰。或許有人會質疑活動、派對是否有用?確實有效果!這些活動能產生一種「聚焦」的效應,伴隨活動資訊的推廣,觀眾也會連帶注意到這些畫廊正在舉辦怎樣的展覽,相關的資訊也會在活動、派對中大量交流。
藝術週與藝博會的聯動,是當前國際藝術博覽會中普遍的模式。將整個城市的藝術能量帶進藝術週,藝博會不再只是一個掛滿作品的白盒子。台北有非常多的畫廊,我們希望觀眾在參與藝博會之餘,也能夠在台北藝術週期間,認識並實際走進其中幾家畫廊,這樣台北藝術週就值得了。大會協助放射狀地宣傳,畫廊則仰賴各自智慧掌握合適的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