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對話共舞,不停蛻變的典藏展覽
提諾.塞格爾在阿爾LUMA Arles
位於法國南部阿爾(Arles)頗負盛名的LUMA Arles自2021年正式開館,此次LUMA基金會邀請到曾獲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最佳藝術家金獅獎的編舞藝術家提諾.塞格爾(Tino Sehgal),以瑞士兩大藝術基金會──LUMA基金會(Maja Hoffmann / LUMA Foundation Collection)與貝耶勒基金會(Fondation Beyeler)的收藏為核心策畫,於今年5月大膽地推出一場連展覽標題都不斷演變的實驗性展覽(如「天堂幾點」、「與惡魔共舞」、「我全心的愛滿溢」等,展期至11月2日)。從沉浸式裝置、繪畫、雕塑到攝影等五十多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彼此碰撞、互動如同連鎖反應,每件作品都成為另一件作品的延續、相互依存和回應。這場「活生生」的展覽從LUMA Arles標誌性的金屬塔樓迷宮般的主畫廊延伸到戶外池塘的園區,並強調多感官體驗,共舞的作品也像是有機體般,對環境做出反應,提出一個動態且不斷轉變的世界願景。

持續延展的有機展覽
在LUMA Arles的廣大腹地與多場同時並行的展覽當中,這場動態的收藏展在觀者走進展場前就已在戶外常設展出的雕塑作品之間悄悄展開。遠遠即可見到菲利普.帕利諾(Philippe Parreno)全新的環境互動式作品〈膜〉安裝在園區的草坪上,呼應主建築「樓塔」(La Tour)圖騰般的輪廓,也令人聯想到某種對準外太空的神祕天線。它以感測器探測周遭的各種環境現象──溫度、濕度、風速、噪音、汙染,以及任何地面振動,再將這些非視覺感知的電子訊號轉化為溫暖的女性聲音,其裝配的人工語言系統根據不同的數據演化,並由演員為它配音、賦予人類的情感。在背景處,中谷芙二子的「霧雕塑」每隔廿分鐘就會飄浮在池塘上方,籠罩園區景觀和建築,帶來一場調動所有感官的體驗。這與LUMA Arles現正展出的另一檔歷史性展覽「感知未來:藝術與技術實驗(E. A. T.)」遙相輝映,藝術家當年正是跨學科團體「E. A. T.」的成員,她在1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上首次使用霧氣以來,一直在創作轉化自然現象的沉浸式環境。
進入展場空間,迎賓的作品是卡斯登.霍勒(Carsten Höller)的〈藥丸鐘〉,每三秒從天花板落下一次的藥丸在地板上形成標記時間流逝的沙漏形狀,更邀請觀眾吞下一顆藥丸來體驗空間與展覽以及可能隨之而來的夢境。接著於右側出現一個黑暗的圓形空間,可以排隊在此體驗於圓形床上小憩一小時的樂趣,這張床模擬飛行的動作微微運動,當我們醒來時,一朵發光的蘑菇在床的上方旋轉舞動。這件〈夢幻飯店房間#1:夢見與毒蠅傘一起飛翔〉是霍勒為不同館所設計的一系列房間之一,供人睡覺、甚至過夜。床內建的感測器檢測躺在其上的人的心率、呼吸等,使睡眠和夢境的不同階段與床的運動同步。事後才明白極為呼應這件遊樂「床」的另一件戶外作品──一間反覆出現尖叫聲吸引好奇遊客的神祕溫室,原來也屬於這檔群展。進入充滿植物的溫室,我們會發現飛舞的蝴蝶和一隻看似遭遺棄的泰迪熊玩偶,這是曾在威尼斯雙年展上以玩偶和有毒藤蔓創作的非裔紐約詩人普蕾莎絲.歐可優蒙(Precious Okoyomon)的作品〈太陽吞噬她的孩子〉。泰迪熊似乎被困在黑暗的夢中,時而半閉的雙眼、不規則的呼吸,彷彿在不安地沉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出原始的尖叫。其靈感來自美國內戰期間的一則新聞,曾是奴隸的女子被女兒的鬼魂纏身,因為她為了避免女兒也淪為奴隸而忍痛親手殺死女兒,這無疑是個深邃且灼人的夢魘。
不斷接龍的思緒
展覽中最壯觀的部分無非是橫跨整個空間的三面牆、沿著牆面縱向延伸的繪畫和攝影作品,它們不再是被一一區隔,或如慣例依觀看視線的高度展出,而是緊密串聯或節奏性地呈現、忽高忽低地在牆上舞動,如具有旋律一般分為篇章段落序列: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關係、人物的再現或缺席、景觀與抽象對話的命題等。

在這場不可思議的骨牌遊戲,雕塑更如塞格爾的雙人舞創作般上演作品之間的對話,根據關聯性相互回應,其中的遊戲規則時而明確、時而隱晦,開放給觀眾解讀和想像。作品間產生的連鎖反應像是編舞不斷地變奏,例如:開頭將威廉.薩斯納爾(Wilhelm Sasnal)背對著觀者的寫實人物畫像,與沃爾夫岡.提爾門斯(Wolfgang Tillmans)的人像攝影作品並列;將羅妮.霍恩(Roni Horn)探討碎片化和多元的身分、由其個人及家庭檔案精心挑選十六張照片組成的系列作品水平呈現時,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對名人肖像進行刺穿、焚燒或撕毀的「你+我的自畫像」系列作品則以垂直排列;奧拉.羅森伯格(Aura Rosenberg)的三幅「雕像也會墜入愛河」系列並置美術館的大理石雕像和姿勢相同的網路情色圖片,呼應著塞格爾的創作對身體的思考。當然,這一切都在萊恩.甘德(Ryan Gander)嵌在「對面」牆上的一雙藍眼睛和黑眉毛動態雕塑的監視下,內附感測器的電子眼追蹤空間內眾人的每一個動作。

這些壯觀的影像接龍從人物轉為以建築、空間、風景為題,並且逐漸抽象化、由連續的繪畫接棒。攝影作品除了有傑夫.沃爾(Jeff Wall)的城市空景、湯瑪斯.史徹斯(Thomas Struth)拍攝的噴氣推進實驗室,還有提爾門斯2004年拍攝的〈金星凌日〉呈現每兩百四十三年才發生一次太陽、金星和地球完美地排成一條直線的天文奇觀,以及他純然抽象、純粹是由攝影過程中以光源產生的「無物」攝影。而在一連串運用馬克.托比(Mark Tobey)、愛爾斯沃斯.凱利(Ellsworth Kelly)的黑白畫作,以及安迪.沃荷創作的兩幅波依斯(Joseph Beuys)肖像探討二元性之後,藉著托比亞斯.利柏格(Tobias Rehberger)把玩視覺錯覺、似乎從牆中冒出來的作品思考繪畫與雕塑之間的模糊之際,引出尾聲令人驚豔的雕塑一對一雙人舞。雕塑作品親密地面對面(而不是面向觀者)、彼此對話:布朗庫西、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安瑞可.大衛(Enrico David)、托馬斯.舒特(Thomas Schütte)、漢斯─彼得.費爾德曼(Hans-Peter Feldmann),他們的雕塑作品遊走在具象與抽象之間,走向展覽的盡頭──藝術家雙人組彼得.費希利&大魏.懷斯(Peter Fischli & David Weiss)的雕塑倉庫〈物件的堆積〉,最後以毛瑞茲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的一盤神話人物棋〈善與惡〉為展覽作結。

與此同時,牆上的作品接龍象徵性地圍繞著一個懸掛於半空的鏤空金屬環狀書櫃,它是一座由哲學家費德里科.坎帕尼亞(Federico Campagna)建構、近千冊藏書的迷你圖書館,依春、夏、秋、冬四季循環而構建的「完整世界」。書籍取材自東西方數千年來人類思想的演變,跨越時空與眾多學科。這座圖書館成為全面描繪世界的地圖、人類知識的縮影,探索全球意識的想像建構,同時也象徵著生命的不斷迭代交融。 (全文閱讀606期藝術家雜誌)
【11月專輯│關於典藏展示及策展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