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博物館敘事的革命性實驗
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東區典藏庫和大衛.鮑伊中心
當博物館的圍牆被推倒,當典藏庫房向公眾敞開,當觀眾得以觸摸歷史,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東區典藏庫(V&A East Storehouse,以下簡稱「東區典藏庫」)的開幕,不僅標誌著一個新文化空間的誕生,更宣告博物館經驗的根本性變革。 今年5月底,位於倫敦東區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奧林匹克公園(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的東區典藏庫正式向公眾開放,隨後於9月中旬,大衛.鮑伊中心(David Bowie Centre)也正式啟用。這兩個空間的相繼開幕不僅為倫敦文化版圖增添重要地標,也為全球博物館界提供了突破性的實踐範例。

從存儲到展示:重新思考博物館的本質
東區典藏庫的誕生源於一項實際需求:2015年英國政府宣布出售原本做為藏品庫房使用的布萊斯樓(Blythe House),迫使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以下簡稱「V&A」)必須為超過六十萬件藏品、書籍和檔案尋找新家。然而,V&A副館長兼營運長蒂姆.里夫(Tim Reeve)將此視為一次千載難逢的契機:「當你不常搬動如此規模的收藏時,這會讓我們意識到必須盡可能地大膽且富有野心。」
這種野心首先體現在建築設計上。由美國知名建築師事務所迪勒.斯科菲迪奧+倫弗羅(Diller Scofidio + Renfro)主導設計,並與英國建築公司奧斯汀─史密斯:洛德(Austin-Smith:Lord)合作,將2012年原本的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媒體中心(Olympics Media Centre)改造為一座面積達16000平方公尺的革命性空間。建築師伊麗莎白.迪勒(Elizabeth Diller)解釋設計理念:「這座典藏庫建立在工業感的基礎上,外圍堅實無窗,有著非常深的樓層平面,是進行改造的完美空白畫布。」
建築設計的核心概念是「由內而外」的組織方式,她描述道:「這被構想為公共和私人之間的三個同心環。面向公眾的部分位於中心,中間環為半公開的檔案區,最外環則保留給工作人員使用。」這樣的配置顛覆了傳統博物館的運作邏輯,讓觀眾得以層層深入,以漸進的方式體驗博物館的內部機制。
當代珍奇櫃
不同於典型博物館的宏偉大門,東區典藏庫的入口更像是一棟普通的辦公大樓。觀眾經過簡潔的大廳和咖啡廳,沿著金屬樓梯上行,穿過一條隧道般的走道,兩側陳列著以安全帶固定於木托盤上的雕像和半身像,最終抵達高達20公尺壯觀的韋斯頓收藏大廳(Weston Collections Hall)。這樣的反差充滿戲劇性,也引導觀眾重新思考「參觀博物館」的動機,並逐步改變既有的行為模式。
中央大廳的設計靈感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的珍奇櫃(Cabinet of curiosities),迪勒說:「我們將珍奇櫃這種16世紀的展示形式做為模型,這也是將令人眼花繚亂的物件並列展示的最佳方式。」現任V&A東館(V&A East Museum)首席策展人布雷登.科米爾(Brendan Cormier)則補充:「團隊致力於融入多元聲音、觀點與敘事,反映這個空間是為所有人而設的。」

革命性的藏品點閱服務
最能體現東區典藏庫民主精神的也許是「藏品點閱」(Order an Object)服務:任何人都可以在線預約,近距離觀看館藏中的任一物品,而且完全免費。V&A保存、藏品維護與參觀部門總監凱特.帕森斯(Kate Parsons)形容這項服務:「我們的藏品點閱服務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這意味著觀眾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主動探索,許多珍貴藏品也因此有機會被重新看見與研究。」
自5月13日開放預約以來,藏品點閱服務已獲得熱烈回響,其中最受歡迎的物品之一是巴黎世家(Balenciaga)於1954年設計的粉色絲質塔夫綢晚禮服,亦反映出該地區與倫敦時尚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之間的密切聯繫。
打破傳統分類的展示方式
東區典藏庫規畫了超過一百個迷你策展展示,巧妙整合於存儲架的末端與側面,這些展示圍繞三個主題組織:「收藏故事」、「設計資料庫」和「工作中的博物館」。此一設計讓觀眾能更深入了解博物館的運作和思考方式,並重新思考博物館的功能及其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建築師刻意保留展示的「原生」感:多數物品未加玻璃罩保護,觀眾可以近距離觀察。每件物品僅以簡單的行李標籤標註編號,觀眾可透過V&A的數位資料庫查詢詳細資訊,而這種展示方式亦挑戰了傳統博物館的權威敘事。科米爾說:「策展人經常陷入這樣的陷阱──以自身觀點教育觀眾。但透過徹底開放這些收藏,我們不再先入為主地詮釋,而能聆聽更多想法,為藏品發現多重意義。」

重要展品與空間亮點
東區典藏庫的六件大型永久展品成為空間的視覺錨點。其中包括來自西班牙托里霍斯宮(Torrijos Palace)的15世紀鍍金木製天花板,以及美國建築大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於1930年代設計的經典現代主義考夫曼辦公室(Kaufmann Office),這是美國境外唯一完整保存的萊特室內設計作品。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畢卡索為1924年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藍色火車》(Le Train Bleu)舞劇創作的舞台布幕,高10公尺、寬11公尺,是世界上最大的畢卡索作品。透過中央大廳的玻璃地板,觀眾還可以看到位於底層的17世紀印度阿格拉柱廊(Agra Colonnade),這是來自蒙兀兒帝國的建築瑰寶。此外,倫敦粗獷主義社會住宅羅賓漢花園(Robin Hood Gardens)的部分外觀和室內裝潢亦吸引許多目光。
這些藏品可能因其巨大的尺寸,以及嚴苛的保存與運輸條件而鮮少公開展示,如今東區典藏庫讓這些公共財得以重見天日,使更多人能學習並珍視,也正是該設計用心的體現。
音樂傳奇的永恆家園
今年9月13日開幕的大衛.鮑伊中心為東區典藏庫增添另一項重要亮點。該中心收藏超過九萬件與這位英國傳奇音樂家、流行文化象徵大衛.鮑伊相關的物品,包括四百一十四套服裝和配飾、近一百五十件樂器與音響設備,以及詳盡的書面圖稿、檔案與信件。
V&A館長崔斯特瑞姆.亨特(Tristram Hunt)表示:「做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表演者、音樂家、藝術家和創新者之一,大衛.鮑伊的影響在他去世近十年後仍持續回響。他對設計和視覺文化的貢獻,以及對當代創作者的啟發,無可比擬。」該中心首展由兩組特別策展人負責:製作過鮑伊《一起跳舞吧》(Let's Dance)和《黑領帶與白噪音》(Black Tie White Noise)專輯的尼爾.羅傑斯(Nile Rodgers),以及英國新興搖滾樂隊「最後晚宴派對」(The Last Dinner Party)。

右.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技術人員安裝大衛.鮑伊的調色盤和畫刀(Photo: David Parry)
做為鮑伊的長期合作夥伴,羅傑斯選擇的展品包括鮑伊在「沉重的月光」(Serious Moonlight)巡迴演出中穿著由彼得.霍爾(Peter Hall)設計的西裝、兩人關於1993年《黑領帶與白噪音》專輯的私人通信,以及錄製《一起跳舞吧》時的幕後照片。
最後晚宴派對策畫的展品多來自1970年代,包括米克.洛克(Mick Rock)拍攝的鮑伊影像、《年輕的美國人》(Young Americans)專輯中歌曲〈勝利〉(Win)的手寫歌詞,以及1976年「由站至站」(Station to Station)巡迴演出的演出清單和筆記,展現鮑伊如何持續激勵新一代藝術家「為自己和音樂站起來」。他們特別提到:「探索鮑伊的檔案,能親眼看到他如何構築自己的世界,並為那些感到被排斥或疏離的人創造歸屬感,實在令人激動。」
該中心未來將邀請不同領域的客座策展人,每六個月推出一次主題特展,從多重視角持續挖掘鮑伊在當代流行文化中的意義。(全文閱讀606期藝術家雜誌)
【11月專輯│關於典藏展示及策展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