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澤友作現象──亞洲藏家的領航時代
2017年11月在紐約佳士得以4億5030萬美元成交的達文西〈救世主〉,不僅為「億元俱樂部」締造新紀錄,更一舉成為藝術拍賣史上最高價的藝術品。回顧拍賣歷史可見,億元拍品的出現不過是近三、五年間的事,但在這短短的幾年間,卻已有兩位亞洲藏家在億元戰場豎起了勝旗,分別是2016年於紐約佳士得以1億7041美元標得莫迪利亞尼〈側臥的裸女〉的中國藏家劉益謙,以及2017年5月於紐約蘇富比以1億1500萬美元標得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無題〉的日本新生代藏家前澤友作。
前澤友作於個人Instagram分享拍賣及觀展體驗(翻攝自前澤友作的Instagram @yusaku2020)
近年來,亞洲藝術市場如雨後春筍地迅速崛起,繼劉亦謙之後的前澤友作便是在財力及藝術相關的知識與選擇上,足以與西方藏家相較的後起新秀。隨之形成的「前澤友作現象」不僅令人好奇,這是否為新一代藏家收藏模式的預兆?亦或只是特例?亞洲藏家未來的收藏走勢又將受到什麼影響?《藝術收藏+設計》為讀者整理出幾個要點觀察。
●何為「前澤友作現象」?
由近年的藏家動態看來,前澤友作可說是以單一藏家個體,掀起收藏潮流的指標性人物。他於2016年以打破藝術家個人拍賣價格紀錄的5728萬5000美元買下巴斯奇亞1982年作品〈無題〉,接著在2017年再度砸下重金以1億1500萬美元將同樣創作於1982年的另一件〈無題〉競標到手,再度刷新之前締造的拍賣價格紀錄,可見前澤友作對於巴斯奇亞作品的鍾愛非同一般。這件2017年拍出的〈無題〉,曾於1984年以1萬9000美元售出,由私人藏家收藏33年後,再現拍場;該作以類似街頭塗鴉的手法,描繪一顆依附著鮮紅色線條的黑色頭顱,憤怒的眼睛及咬牙切齒的表情,映照在藍、白色的畫面之上。
巴斯奇亞 無題 1982 Jean Michel-Basquiat, Untitled (1982). Courtesy of Sotheby's New York.
●「前澤友作現象」的形成
或許有人會納悶為何至今才出現在拍場上鋒頭盡出的亞洲藏家?其實亞洲藏家拔地而起的現象並非偶然,早在多年前便出現徵兆。根據「歐洲藝術基金會」的研究指出,中國於2014年與英國並列為全球第二大藝術品市場之國,占22%的總銷售額;此外,亞洲藏家的實力與眼力也隨著他們極速攀升的財富而日新月異:紐約蘇富比2015年5月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拍賣會中,高價排名的前五大拍品便有三件是由亞洲藏家標得,其中以6630萬美元成交的梵谷〈阿里斯康道路〉,是由中國藏家收入囊中,蘇富比也表示,該場拍賣會達3.683億美元的總成交額中,便有1/3的金額來自亞洲藏家的貢獻。
左.前澤友作收藏傑夫.孔斯〈龍蝦〉
右.前澤友作收藏克利斯托弗.伍爾〈無題〉
●「前澤友作現象」的背後
前澤友作於拍場標下巴斯奇亞〈無題〉一舉,從微觀視角切入,或許只反映出又見一名「億元藏家」的誕生,但從綜觀的視角剖析,便可見亞洲如今已與歐美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但是若說西方的藝術收藏在過去是超前亞洲的,為何西方未在更早之前便出現億元級的藏家呢?為什麼沒有更多的西方億元級藏家呢?反而在亞洲已出現了兩位?這其實是一個全球財富分配的現象,雖然具體的訊息是劉益謙與前澤友作一人買了一張畫,卻反映出亞洲的財富聚集力已達到足以與西方平起平坐的段位,促使亞洲藏家能夠毫無疑慮地衝入億元拍品的陣營。
左.梵谷 雛菊與罌粟花 1890 Vincent van Gogh, Still life, Vase with Daisies and Poppies, Oil on canvas, 66x51cm, 1890. ©Sotheby's
右.梵谷 阿里斯康道路 1888 Vincent van Gogh, L'Allée des Alyscamps, Oil on canvas, 91.7x73.5cm, 1888. ©Sotheby's
●結論
前澤友作標下巴斯奇亞之所以會造成西方超乎尋常的轟動效應,極有可能是因為以往西方鮮少看向東方,但當亞洲藏家單刀直入衝進「億元俱樂部」的同時,也代表著來自亞洲的收藏勢力進入了西方的視界,西方的藏家自然必須看向東方,同時意識到亞洲藏家已與自己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了。而如今的「前澤友作現象」不亞於當年日本買下梵谷時引發的軒然大波,但當年那張梵谷畫作,換算成現在的匯率也不過價值5100萬美金而已。
以點擊面,前澤友作標得億元級的巴斯奇亞之舉,反應了一次東與西之間的交流與碰撞,但對於西方藝術市場而言,此時來自東方的藏家群體,已不再是含蓄、被動的跟隨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強勁競爭對手。
前澤友作收藏亞歷山大.卡爾德〈Sumac 17〉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8年01月號124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