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齡的臨界點,翻轉樂活之思
探見銀齡的力量
「青春永駐的關鍵是看見美的能力!只要你擁有這種能力,就永遠不會變老。」─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
艾歷克斯.卡茨作品〈紅毛衣〉 Alex Katz, Red Sweater, 1999. Klöcker Collection, Bad Homburg v.d.Höhe, Photo: Martin Url/© Bildrecht, Vienna, 2017
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對於青春的推崇,像是影劇裡年輕貌美的演員、美妝的抗氧化產品,無不加強大眾對於青春的信仰,人生中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追求「變年輕」。在甜美廣告台詞的包裝下,為人們塑造一個全新的形象,吸引65歲以上的消費族群日益增長。他們享受生命,即使在70歲以後,生活依然充滿色彩活力。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高齡化的潮流逼近,當預期壽命明顯增加時,「銀齡」成為這個時代主要關心的議題之一。
左.赫林德.柯爾柏攝影作品〈露薏絲.布爾喬亞〉
Herlinde Koelbl, Louise Bourgeois, C-Print auf Baryt, 50×40cm, 2001. Courtesy of the artist© Herlinde Koelbl
中.芭芭拉.克雷姆攝影作品〈西蒙.德.波娃〉
Barbara Klemm, Simone de Beauvoir, Paris Fotografie, eigenhändiger Handabzug auf Barytpapier, 40.5×28cm, 1980. Sammlung Klöcker, Bad Homburg v. d. Höhe© Barbara Klemm, Foto: Martin Url
右.芭芭拉.克雷姆攝影作品〈露薏絲.布爾喬亞〉
Barbara Klemm, Louise Bourgeois, Frankfurt am Main, Fotografie, eigenhändiger Handabzug auf Barytpapier, 40.5×30.5cm, 1989. Sammlung Klöcker, Bad Homburg v. d. Höhe© Barbara Klemm, Foto: Martin Url
在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在2017年為13.6%。國家發展協會的報告中更預測在2025年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長者。像是「樂齡、高齡化的藝術」等,這些在過去報章雜誌常被討論的議題,不禁讓我們懷疑是否需要輔導大家如何面對並規畫人生的最後階段?我們是否缺乏適當的學習範例與榜樣呢?顯然,「抗衰老」等術語意味著衰老的過程可能意謂著病態。這樣的偏見或許可以用藝文創作的思維來消除,拉近長者與年輕人的距離,如今許多團體、美術館也開始思考如何扮演「年齡臨界點」上友善平權的角色。
左.席勒畫作〈自尊心之二(死亡與男人)〉
Egon Schiele, Selbstseher II (Tod und Mann), Oil on canvas, 80.5×80cm, 1911© Leopold Museum, Vienna
Broncia Koller-Pinell, Die Mutter der Künstlerin, Oil on canvas, 91×77.5cm, 1907. Eigentum der Artothek des Bundes, Dauerleihgabe im Belvedere, Wien
Gustav Klimt, Old Man on his Death-Bed, Öl auf Malpappe, 30.4×44.8cm, 1899© Belvedere, Wien
「銀齡的驕傲」(Aging Pride)共展出108位藝術家的188件作品,分別以令人印象深刻的世代、死亡、孤獨/團結、新自由、休閒和記憶等六個主題,探討「社會老化」的議題,探索近百年來銀齡觀念的變遷。很難想像在19世紀的西方,如果想要讓人看起來有些許成就及地位,他們會嘗試留長鬍子,儘管視力很好,卻硬是要配戴一副金框眼鏡,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人看起來感覺更加成熟、更富歷練。以今日來看,這個觀點已不合時宜,40歲的人希望自己能看起來像30歲,60歲的人希望看起來像40歲。「抗衰老」已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詞彙,減緩老化的願望,使化妝美容、製藥和醫學美容行業因此而盛行。愛美與青春的追求已不分男女,尤其是女性,常被認為會比男性還早老化,這當然與生理構造影響青春和生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傳統世俗框架的束縛下,延續了幾個世紀的對「美」的理想,女性被允許的美麗形式只有一種,那就是年輕化。哲學家威廉.史密德(Wilhelm Schmid)提出:「年紀大的任務就是不去逃避、理會,而是停下來思考、仔細觀察並面對現實。我們需要重塑衰老,重新發現高齡化的力量。」在奧地利藝術家伊納斯.杜捷克(Ines Doujak)的攝影作品中可以窺探一二,你可以看到一位老太太,坐在一張乒乓桌上,她彷彿坐在光線灑落的舞台上,散發自信且洋溢幸福笑容。美國畫家艾莉亞.捷平(Aleah Chapin)的作品中,描繪了七位50歲以上的裸女,歲月在她們皮膚留下的皺紋和灰白頭髮,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愈發亮麗清晰。她們相互擁抱,談笑風生呈現一股愉悅與活力,超越主流日常傳達給我們的全新美感。
上左.瑪莎.威爾森作品〈雙腳是最後行動的〉 Martha Wilson, The Legs Are the Last to Go, Pigmenttinte auf Hahnemühle-Bamboo-Papier, 48.9×33.66cm, 2009. Foto: Vince Bruns, SAMMLUNG VERBUND, Wien© Martha Wilso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P.O.W, New York
上右.瑪格.皮爾茲作品〈抗老〉 Margot Pilz, Anti Aging, 2010. Photo: Daniela Beranek© Margot Pilz
下左.喬伊斯.田納森攝影作品〈克莉絲汀.李〉Joyce Tenneson, Christine Lee, 2002© Joyce Tenneson
下右.奧斯卡.柯克西克作品〈畫家卡爾.莫爾〉 Oskar Kokoschka, The painter Carl Moll, 1913© Fondation Oskar Kokoschka/ Bildrecht, Vienna, 2017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8年03月號126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