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疊與解構的都市實相
從威廉.克萊因到東亞當代攝影
威廉.克萊因作品〈原子彈爆炸的天空〉William Klein, Atom Bomb Sky, New York, 1955
攝影的發明即將屆滿2個世紀,近200年來所累積的攝影作品有如天文數字。隨著科技與網絡的革新,攝影的表現形式與創作手法,以及作者與觀者的關係也有重大的改變。1956年,威廉.克萊因(William Klien)以《紐約》攝影集嶄露頭角,隨後他穿梭世界從莫斯科到東京、羅馬、巴黎,發表一系列頗具挑釁意味的圖像。此外,他不僅是攝影界的超級巨星,也跨足電影、繪畫、設計、時尚等領域,並對當代視覺文化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攝影都市展──威廉.克萊因與活在22世紀的攝影家」以克萊因的充沛作品為出發點,透過他的都市觀點,用嶄新的視線捕捉21世紀的都市與人們,對比當下企圖超越以往攝影框架的日本與亞洲攝影家,透過前所未有的能動性,呈現從20到21世紀的都市景觀變貌。
威廉.克萊因作品〈自拍照〉William Klein, Self portrait, Paris, 1995 (Painted 1995)
如果追溯克萊因的腳步,便能理解他的創作軌跡其實是一個有關圖像的巨大實驗場,他反覆進行各種視覺實驗,包括早期運用粗糙、模糊、失焦的發展,透過戲劇化的排版與圖像的全新組構,將城市的無窮力量浮現於表層的拼貼,或是建築與攝影的融合,以及在玻璃中懸掛作品。雖然現在看來不過是司空見慣的裝置,但克萊因挑戰許多試驗,嘗試與他的時代對抗,正因為現今是搖擺於物質和非物質之間的圖像時代,這種實驗精神更值得被重新發現。正如已故的日本哲學思想家多木浩二(Taki Koji)所指出的,克萊因的攝影「並非作品,而是『攝影』概念的展現,所以總是新穎的」。
克萊因的《紐約》最初被所有美國的出版商拒絕,但受到電影導演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的贊賞,此時他正為巴黎的?ditions du Seuil出版社編輯與拍攝一系列稱為「小行星」的旅遊叢書,宣稱如果他不能出版『紐約』這本攝影集,就會離開出版社,最終才使這部作品輯廣為發行流通。
左.威廉.克萊因作品〈電影《妳是誰,波利瑪戈?》電影幕後的模特兒們〉William Klein, Models, backstage from the movie ‘Who are you, Polly Maggoo?’ , 1966 右.威廉.克萊因作品〈大野一雄、大野慶人與土方巽的共舞〉 William Klein, Dance Happening with Kazuo Ohno, Yoshito Ohno and Tatsumi Hijikata, Tokyo, 1961
本展的東亞年輕攝影家,擁有各自的想像力與創造性,同時繼承克萊因照片裡的記憶與冒險,他們多元化的表現都是獨立活躍的小行星,蘊含的生命力足以破除當代視覺傳達的同質性。克萊因說過:「當我帶著相機前往都市,一切都讓我感到興奮」。本展策展人伊藤俊治(Ito Toshiharu)感受隱藏在這些小行星群中22世紀都市的閃爍與氣息,同時也思考著攝影的未來。
「攝影都市展」以20世紀代表性攝影家克萊因揭開序幕,展出他的攝影、電影、平面、接觸印相、攝影集、大型輸出影像以及相機等。作為本展的導言,伊藤策展人透過跨越各種類型發展自由奔放的都市與人類形象,以「城市」、「時尚」、「蒙太奇」、「接觸印相」、「電影」等系列呈現克萊因的視點。
勝又公仁彥作品〈日子的平移──神祕主義/複寫之跡〉Kunihiko Katsumata, Panning of Days -Syncretism / Palimpse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