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創意領空以光速挺進
「有機像素」的無界創想
「這是焦安溥最新的演唱會實體海報,主題是『煉雲』,突顯藝術創作者歷經千辛萬苦,只為了一朵虛無縹緲的雲。」「有機像素」(Hi Organic)公司成立於2007年,創辦人蘇建益與劉安儒是復興美工廣告設計科同學,作品涵蓋視頻、動畫、特效、藝術與設計,作品《作牙》獲2017年柏林國際短片節(Interfilm)獎項;2014年以電影《相愛的七種設計》入圍第51屆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同年作品《塑料花》獲波哥大短片電影節獎項;「Nike The Future one」廣告亦為代表作。無固定形狀的有機生命體引動的視覺美學與省思概念,創業不忘創作初衷,透過Vimeo及ArtBoooom等影音平台,「讓全世界來找我們」,「有機像素」每年固定自籌創作展之外,並在日本大阪與英國倫敦設立工作室「接案交流」。
有機像素」創辦人劉安儒(左)與蘇建益
同樣戴著黑框眼鏡,兩人受訪時交雜回答,默契十足,彷彿是同一個人,訴說著高三時學校分組,動態影像組的蘇建益跟廣告平面阻的劉安儒一起完成作業,合作模式延續至畢業後接案,隨著案件規模擴增,友人幫忙申請到台藝大文創園區,「五坪辦公室月租3000元,最多要擠進八人。」單人年薪五萬的日子過了一年多,如今看來卻是滋味無窮。「人窮志不窮,除了廣告稿接案之外,我們努力創作自己喜歡的作品。」,猶記作品首度被《IdN》(國際設計家連網)雜誌收錄時的喜悅,「在那個搬桌機去學校做作業的時代,這本雜誌就是流行最前線,如今我們作品多次獲選刊登,今年更獲三個國際展會邀約。」
左.「有機像素」為MTV音樂台創作的動畫
右.有機像素」2012年作品〈作牙〉
創意的流行趨勢一直在輪迴,設計領域看得見週期脈絡,以不同的姿態不斷循環著,而藝術卻是追求更極致而多變的本質。藝術傳達情緒感受,不一定是為了「好看」而生,藝術是情感的發揮,設計牽涉時代性。好的設計不會過時,甚至有些百年前產品的線條美感與實用性,都比現代設計來得優良,像是90年代士郎正宗漫畫作品《攻殼機動隊》,2017年再度被翻拍成電影;動態影像方面,最新潮流是加入平面設計的動畫(motion graphic);設計方面則接近「扁平化」的尾聲,再度銜接「擬真」風格。
蘇建益與劉安儒將很強的設計師當成可敬的對手,但不會去崇拜,「一崇拜就失去鬥志。做設計的人,永遠都在超越自己那一關。」在維持生計的同時,每年辦創作展成為挑戰自我的必然,「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的『游擊戰』展期只有三天,我們拿出製作畢業展的精神,把原本的辦公室搬移到展場中間,四周設置繪畫與影像創作作品,希望觀者藉由辦公事務用品,去聯想週邊作品與創作者的關係,短短展期營造饑餓行銷效果,沒有宣傳卻得到許多民眾迴響。」台北當代藝術館2013年聯展作品〈動議〉,蘇建益用了快速流動、閃耀的黑與白,營造資源耗盡、星球爆炸後宛如珊瑚產卵的浮游塵埃,「充滿太陽與石油的光明生活,耗竭之後便是黑暗,人類依然帶著小希望漂浮在地球周圍。」
左.「Nike The Future one」廣告作品
右.「有機像素」成員張立羣的畫作
「近期將與攝影師周怡賢合作環保議題展,重新發掘看待垃圾的角度,全都以自然光拍攝,原本的垃圾經過多年的沖刷改變,成為一種藝術品。」塑膠垃圾組成的魚與海葵,是設計者的巧思與關懷。「我們用幽默的方式拋出議題,接著任由輿論自行發酵。現存的網路怪象是獲取點擊率至上,真正對社會有益的內容往往乏人問津,即便如此也要堅持理念。」
〈作牙〉(Yaldaboath)是2012年的創作,童年生活的宮廟記憶,與成年後的國際歷練衝擊出絢爛火花,「從外國人的角度來觀察,代表至高無上神之存在的小土地公廟,卻是在都市中遇到土地與房產使用就必須搬遷的一種存在,從與自然環境的搏鬥到如今的私慾,平日被無視的神,只有在人們心中慾望燃起時才被看見。」影片中緩動的土地公神像、化慾望為具象的八爪章魚,猶如萬花筒般絢麗流動的斗拱,呼應了股市裡紅綠數字躍動的電視牆。黑洞般的視覺效果拉出了時空深度,緩緩如同有機體流動至觀者心中,無比沉重的生命議題,最終一切回歸寧靜。2015年創作的《盛夏光年》是五月天阿信委託的案子,「他給予我們百分之百的創作空間。」如此的惺惺相惜,乃是源自對於創作者的無條件尊重與支持。
「有機像素」近期為「肌膚之鑰」創作的〈花之淨潤〉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8年04月號127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