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時代綺顏
「兩依藏」館藏粉盒裝飾工藝
20世紀初的珠寶創作之美,如同調融多元審美元素的雞尾酒般濃郁,同時交糅著撩人性感的氣息──立體主義、非洲部落藝術、裝飾藝術、來自東方的異國情調粉墨登場,妝點女性柔媚之美妙不可言。受到女權意識抬頭、社交文化的推波助瀾,1920至1960年代成了創意別樹一幟、充滿魅力的化妝粉盒的黃金年代,在自古埃及化妝品面世以來的悠久歷史中,化為獨具標誌性、引人歌頌的風華年代。粉盒之美不僅在於其所蘊含的精巧工藝與豐富想像力,也不僅限於工匠將微型工藝緻密地嵌入盒內的精細構造之中,而在這些巧盒於女性追求個人魅力與精雕裝飾之餘,如同神燈般以纖纖玉指輕撫開闔,便可輕巧地勾勒、召喚出所有關於鶯歌燕語、歌舞昇平的黃金年代種種想像。由香港藏家馮耀輝開設的「兩依藏博物館」,便擁有當今私人美術館界最為可觀的粉盒典藏。
兩依藏即將舉辦的「藍色之路:來自波斯的瑰麗藝術」特展,將展出眾多與主題相關的珠寶粉盒。
●珠寶創作的起源
從人類文明誕生起,珠寶就是人類的裝飾品。西元前98000年,非洲人已雕刻貝殼和獸骨用於個人裝飾。從各種古代壁畫中得以見到,早期的古埃及文明已經設立製作珠寶的工作坊並發展出了成熟的製作工序。古埃及人穿戴首飾不單單作為裝飾之用,還兼具護身符的功能。古埃及人將神和神聖動物作裝飾的珠寶首飾作為護身符配戴。此外,珠寶首飾也能充分反映配戴者的社會地位與宗教力量。他們會配戴以黃金、紫水晶、青金石及綠松石所製作的耳環、手鍊和戒指等首飾以炫耀財富。
●兩依藏主人馮耀輝的粉盒收藏
香港藏家馮耀輝的收藏風格遵循著「美、珍、稀」的原則與「交融」的主軸,早在30多年前,出入於香港古董街荷里活道的他,由中國古典家具及沉香開始入手,截至1980年代時中國古典家具收藏達到相當規模後,他開始收藏歐洲皇室貴族使用的東西與器物,而珠寶與銀器便成了他的另一道收藏軸線。
由香港藏家馮耀輝開設的「兩依藏博物館」,擁有當今私人美術館界最為可觀的粉盒典藏。
●19至20世紀的珠寶發展史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藝術運動陸續興起,揭開珠寶製作的新篇章。此領域中的裝飾圖案因社會不斷變化的品味而轉換,尤其是新藝術運動與裝飾藝術運動,對於高級珠寶設計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1890至1914年的新藝術運動,是一場回應19世紀後期裝飾藝術工業化的藝術風潮。珠寶藝術設計風格受到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洛可可藝術及大自然的影響。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和約翰.魯斯金(John Ruskin)是當時新藝術運動的兩位先鋒,他們提倡取材自然,恢復中世紀的手工生產,避免流於工業化的危機。昆蟲、蘭花和百合花等花卉成為當時設計的主流圖案。同時,日本的藝術亦受西方設計師歡迎。在維多利亞和愛德華時代,人們甚至將龜、甲蟲或螢火蟲繫在身上作為配飾。
Ostertag珠寶粉盒 金、琺瑯、珊瑚、碧玉、藍寶石與縞瑪瑙 9.8x5x1.5cm 約1925
●珠寶粉盒的起源與應用
英國考古學家於1922年發掘了古埃及圖坦卡門法老之墓。墓室內滿布著圖案鮮明、色彩繁複的壁畫與出土文物,成為人類最早使用化妝品的考古證據。在埃及豔后的時代,古埃及女性發明了眼部化妝術,將搗碎的孔雀石塗抹在眼瞼、睫毛與眉毛上,並以黑色的銻粉加強妝彩,她們相信它可驅邪除惡。化妝品在古希臘羅馬更為廣泛應用,專職調製胭脂、香水與膏脂的奴隸統稱為「化妝侍者」,女性已然懂得運用化妝來突顯自我魅力,藉此吸引異性關注。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蒼白而毫無血色的肌膚備受推崇,此被視為貴族生活的具體表現,因此包括致命的碳酸鉛在內等可使皮膚更顯白皙的化妝品,也如同胭脂般成為青春、健康與高雅的象徵。歐洲化妝術的盛行始於17世紀,初始乃是天花痊癒的女性用於掩飾臉上的疤痕。18世紀時的化妝品僅限於被包養的情婦與妓女使用,維多利亞女王甚至公開宣稱,使用化妝品是一種不禮貌的粗俗行為。直到19世紀末,化妝的概念才被女性接受且日漸普遍,各珠寶品牌開始接受顧客訂製粉盒、首飾盒,便於女性在舞會、晚宴中攜帶並作為整體造型裝飾的一部分。20世紀初,俄羅斯芭蕾舞團的魅力風靡全球,不但帶動了異國情調的廣為流行,也加速了大眾對於化妝品的接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公開場合使用化妝品已經被社會所接受,為了便利女性攜帶及隨時補妝的需求,珠寶商開始製作這種集裝飾與功能於一體的化妝盒,但自1930年代晚期開始,在伊莉莎白.雅頓、赫蓮娜等品牌的帶領下,一般家庭主婦成為化妝品業的消費主力,包裝講究、價格低廉且攜帶便利的化妝品,取代了那些鑲飾珠寶的粉盒。
寶詩龍珠寶粉盒 金、銀、鑽石與紅寶石 13x8.5x2.2cm 1945-1955 珠寶粉盒的設計與做工精妙,鏤空花卉裝飾的盒蓋中央鑲嵌一把摺扇,遠望像孔雀開屏般熠熠生輝。
兩依藏即將舉辦的「藍色之路:來自波斯的瑰麗藝術」特展也將展出眾多與主題相關的珠寶粉盒,在演繹藍色的優美百態之餘,探討藍色如何成為當代西亞藝術的核心元素,同時闡述藍色在伊朗的視覺和材料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藍色在波斯歷史上具有象徵永恆的特質,對亞洲及其他地區的傳統藝術均發揮著深遠的影響力。波斯藍的故事起源自青金石(lapis lazuli)和靛藍(indigo)的歷史,兩者皆為藍色顏料和紡織染料的主要來源。當今最好的青金石來自現代阿富汗的巴達赫尚地區,靛藍則在印度和中東各個地區內生產,而伊朗毫無疑問地坐落於這「藍色之路」的網絡之中。
上左.梵克雅寶禮服手袋 金、銀、紅寶石與琺瑯 10.2x9.8x3.2cm 1950年代 手袋製作精巧,盒身設計為花卉形狀,盒面為黑色琺瑯配金色花卉。盒內附化妝鏡、梳子、唇膏盒。
下右.珠寶粉盒 金、鑽石與琺瑯 6x4.5x0.9cm 約1925 這件帶有鍊環的日式珠寶粉盒,盒蓋中心刻出金色花鳥並配襯紅色琺瑯打造的果實,琢出點點金粉的效果。
【03月│珠寶設計與收藏的多元面向 特別報導】珠寶的思想史──紐約史密森尼庫柏修伊設計博物館收藏展
【03月│珠寶設計與收藏的多元面向 特別報導】向內蘊光華.巧取東方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