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美學藍圖
「上海榮宅」修復計畫
過往的歷程照見了當下,當下的一切揭示了過往的軌跡。無可否認,所有帶有博物館本質的場域,都展現出「藏盡天下文明」的策略與企圖,當1993年普拉達基金會(Fondazione Prada)成立之初,繆西亞.普拉達(Miuccia Prada)曾說:「普拉達基金會並非一座博物館,而是立基於不斷質疑的探索與深入研究的知識累積永續過程。」20多年來,普拉達基金會未以具體的場地作為藝術展演的據點,所有的藝術贊助計畫,大多為抽象觀念與創作實踐的交互指涉。而後於2011年在威尼斯大運河旁的18世紀的王后宮、2015年於米蘭南部的拉戈伊薩爾科(Largo Isarco),分別建立了新的展覽場館,如今歷經六年時光完成修復計畫的上海榮宅,代表著普拉達基金會橫越歐、亞創作版圖的美學視野。
歷經六年時光完成修復計畫的上海榮宅,代表著普拉達基金會橫越歐、亞創作版圖的美學視野。
從文藝復興時期家世顯赫的權貴家族,藉由贊助藝術家創作所發展出的典藏文化脈絡,到當代資本家創立私人博物館顯見個人收藏眼界,並邀請明星建築師操刀建築設計,展現對於空間乃至於城市規畫格局的無際想像,藉此與社會交流,這些傳承文明的文化表徵,既昭示了人類追逐資本與知識永無止盡的野心,也代表著對於精神層面審美與智慧的至高信仰。
歷經六年時光完成修復計畫的上海榮宅,代表著普拉達基金會橫越歐、亞創作版圖的美學視野。
身為未來主義藝術思潮代表人物之一的藝術家賈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不僅於1909年簽署了影響其後30多年未來派藝術運動的《未來主義繪畫宣言》,他也在1918年發表的文章《未來主義者的宇宙》(Futurist Universe)指明:「在現代都市中,優雅的店鋪櫥窗陳列著各種實用且討喜的商品,早已超越了一些備受讚譽的傳統展覽,同時更具美學愉悅的感受。」巴拉之言,契合了普拉達由時尚品牌向藝術基金會發展的路徑。由繆西亞.普拉達與夫婿帕特吉歐.貝爾帖利(Patrizio Bertelli)成立於1993年的普拉達基金會,初創時的視野遠較常態的收藏或贊助更為宏觀。他們認為:「當今的核心命題在於『文化機構的作用何在?』文化不僅迷人,更有其實際性的必要作用。文化必須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有所啟發,讓眾人藉以理解自身與世界的改變。」普拉達基金會的各種文化活動,便是立基於這樣的關鍵論點而展開。不同於單純展示藝術家的作品,普拉達基金會積極地參與一些因地制宜、扮演著「藝術家夢想實現者」的合作角色。基金會第一個實現的藝術專案是阿尼旭.卡波爾(Anish Kapoor)的作品展,而後是麥克.海澤(Michael Heizer)首度的義大利個展。從2001年起,為了實現跨域的藝術使命,基金會進而著眼於建築、科學、電影與設計領域的合作,其中當屬與庫哈斯(Rem Koolhass)及其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的長期合作最為知名,庫哈斯親自操刀,為紐約、舊金山與洛杉磯的普拉達旗艦店進行了原創性的建築設計與空間規畫。普拉達基金會曾經落實的一些創意項目,還包括卡斯特.霍勒(Carsten Holler)於倫敦的「雙俱樂部」計畫,不僅融合了歐、非文化,更因跨越了音樂、藝術與休閒娛樂的界限而名噪一時,基金會同時積極參與老電影的修復計畫,並開展一系列關於當代藝術、哲學與電影相關的研討會。
於榮宅揭幕的「羅馬1950-1965」藝術展,全面性地刻畫出羅馬在戰後年代所興起的創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