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門人與對檔案的想像
專訪MoMA素描與版畫學習中心策展人謝利克斯
素描與印刷品部門的過去與現在
素描與印刷品部門的藏品可以追溯至紐約現代美術館創館之前,洛克斐勒家族的艾碧.阿爾德里奇.洛克斐勒(Abby Aldrich Rockefeller,其丈夫為約翰.D.洛克斐勒),同時也是美術館創館元勳之一的她,早在1925年時即開始收藏素描、版畫、印刷品,或是任何以「紙」為創作媒材的作品,圍繞著她的好友兼藝術收藏顧問如藝術家兼當時軍械庫畫展(Armory show)的主要策畫人亞瑟.B.大衛(Arthur B. Davis)與藝術史家威廉.R.瓦倫提納(William R. Valentine)。洛克斐勒夫人的收藏品除了知名美國、歐陸藝術家的作品外,她也積極於探索當時新興藝術家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傳統媒材,如油畫、各式雕塑,或是織錦畫之間,洛克斐勒夫人對於紙類創作情有獨鍾,像是水彩、素描與版畫,她認為這些輕薄、廉價的紙上記錄著藝術創作過程的幕後花絮,個別藝術家電光火石般的靈感都可以透過這些「紙片」們追尋,除此之外,紙類作品的民主特質(democratic medium):其與古騰堡活字印刷術相伴,象徵獨立的知識傳播及再製、個人精神的提昇(可以單獨無聲閱讀,無需集體朗誦),皆是促使洛克斐勒夫人選定紙製藝術品收藏的主因。
左.近期MoMA的展覽中,有不少以紙類手繪作品為展覽主題,圖為來自2017年底的「俱樂部57:電影、表演與藝術於紐約東村1978-1983」展出作品。
右.法國藝術家索德蘭尼─塔克與小說家山卓拉合作的藝術家書作品《西伯利亞特快車與法國的小傑漢娜》,圖為作品打開後的模樣,於艾比洛克斐勒素描與版畫學習中心一景。
弔詭的是,日後現代美術館素描與版畫中心的創立,卻像是為了恢復藝術品往日靈光般,錯時性地將紙的展演價值推向儀式價值,與民主精神背道而馳。於是這些紙製品,變得獨一無二、布滿天才手跡,具原創性、失去複製的功能,平時在公共場所展覽時,必須小心地裝在玻璃櫃裡。也因此,在訪談時,謝利克斯津津樂道著素描與版畫學習中心的獨特之處,即是提供研究者們最直接、無隔閡,與作品的親密接觸。但同時,這個經驗也難以企及,受限於中心一個禮拜僅開放三天(週一至週三的下午2時到5時),而且限制重重,如規定任何個人或團體研究者必須在一個月前上網預約,並從資料庫中挑選特定館藏閱覽,進入中心後僅能攜帶鉛筆與最傻瓜的相機。這些規定進而演化成一種特權,成為少數具特定知識者才能享有的經驗,似乎也是藝術機構化帶來的副作用。
素描與版畫部門最早的素描收藏作品,德國新即物主義藝術家馬克思.貝克曼於1914年繪製的銅版自畫像。
典藏的歷史與難題
而身為首席策展人,謝利克斯也演化出一種「鑑賞家」的口吻,在聊到前陣子部門購入的出生於烏克蘭的法國藝術家索尼亞.德蘭尼─塔克(Sonia Delannay-Terk)與小說家山德拉斯(Blaise Cendrars)合作的藝術家書作品《西伯利亞特快車與法國的小傑漢娜》時,坦承這件作品難以在館內陳列,主因是小說家用十二種不同的字型,垂直地書寫在如風琴一般的書頁,而在打開之後約有2公尺長;德蘭尼─塔克在正反兩面都點綴上她著名的各式鮮豔幾何色塊。這件作品是館方歷經了長時間的搜尋,千挑萬選、經過多次與畫廊經紀人或是私人藏家交涉後,比對出最完美的版本進而收購的典藏品。儘管美術館收購作品的過程與細節,多半無法讓公眾得知(其中牽扯太多藝術機構與市場間的潛規則與保密條款),但謝利克斯在訪談中,慷慨地解釋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購作品的流程,他解釋,除了藏家捐贈之外,美術館內不同部門有各自的收購流程與會議,通常起始於每年策展人對部門委員會的提案,這些多半位居幕後的收藏推手們,通常各自有著想要引介的藝術作品,不論是來自境內或是海外。而六名代表著董事會的委員們,每年捉對見面討論四次,總計共廿四次的會議來決定最終的購物清單,而這份購物清單也代表著紐約現代美術館素描與版畫部門,對自身的定位與期許。(全文閱讀516期藝術家雜誌)
【5月專輯│素描藝術在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