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ien Hirst達敏.赫斯特打造深海幻想樂園
「昂波利法伯號:沉船之寶」於威尼斯展出
撰文/游騰緯 攝影/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Christoph Gerigk
圖版提供/Palazzo Grassi – Punta della Dogana(藝術收藏+設計2017年6月117期)
2008年9月15日,英國藝術家達敏.赫斯特(Damien Hirst)透過蘇富比拍賣售出200餘件作品,獲利逾2億美元,巧合的是,那天也是雷曼兄弟宣布破產之日。藝術市場同樣受到金融風暴波及,赫斯特作品的價格雖然在拍賣市場上維持著相當程度的高價,如今卻也搖擺不定,使他逐漸從創作轉向收藏與藝廊管理。近年偶有風聲臆測赫斯特正在籌畫一項龐大的創作計畫,無論是藝術界的謠言猜疑,或藝術家本人操弄議題,的確引起眾人矚目。藉雙年展聲勢,赫斯特在威尼斯推出大型個展,大家似乎都在觀察身為1990年代yBa(young British artist,英國青年藝術家)之首的赫斯特,到底能不能像當年的〈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以虎鯊凍結的怒吼再次撼動四方?或是如〈為了上帝之愛〉一般,於骷髏上鑲滿8601顆鑽石,綻放出駭人而耀眼的星芒?
達敏.赫斯特「昂波利法伯號:沉船之寶」展覽,由打撈虛構的沉船寶藏的紀錄片,揭開海底冒險的序幕。
打撈海底傳說,重現千年光彩
「昂波利法伯號:沉船之寶」(Treasures from the Wreck of the Unbelievable)是赫斯特10年來首次大型個展,在威尼斯海關大樓(Punta della Dogana)與葛拉西宮(Palazzo Grassi)兩大美術館內展出,由義大利資深策展人愛蓮娜.尤納(Elena Geuna)籌畫。這次的展覽圍繞著一個古老的故事:很久以前,大約在西元1世紀中葉至2世紀初, 來自土耳其安提阿(Antioch)的奴隸席夫.阿莫頓二世(Cif Amotan II)重獲自由之後,翻身成為富豪收藏家,開始搜羅世界各地的雕刻、珠寶與錢幣等。他打造了一艘巨船,以希臘文命名「Apistos」,翻譯成英文便是「昂波利法伯號」(Unbelievable,難以置信)。阿莫頓搭乘滿載珍寶的船艦,出發前往太陽神廟獻祭,可是這艘船沒有抵達目的地,有人推測是這些寶物超重,也有人斷言是海象不佳,甚至有人認為這是神的旨意;再也沒有人見過這批稀世鉅作。從此這一切徒留眾人口耳相傳地迴盪在歷史長河之中,成了一則可聞卻不可見的傳說。
2008年,一群潛水者終於在非洲東岸的海床上發現阿莫頓的收藏。赫斯特聽聞消息決定贊助考古團隊,並與其合作修復古老作品。這批雕刻除了使用金、銀、銅等金屬,還有許多大理石、玉石、孔雀石、青金石等昂貴稀有的材質。儘管質地耐蝕,但它們依舊敵不過時間的強大破壞力,在海洋的懷抱中沉睡多年,雕刻不生皺紋,長出的是滿臉的珊瑚、海綿及胸口的鏽斑,有些則是失去了胳臂或腳趾。這次展出的雕塑作品都有三個版本:珊瑚版(Coral)、 寶物版(Treasure)、複製版(Copy)。珊瑚版就是原件,保存了時間暴力的痕跡,寶物版則是以作品原始的材質複製,包括重現打撈起來就存在的破損,複製版將會提供給博物館陳列,試圖還原作品,模擬雕刻失去的部分是何等樣貌。
這些收藏品幾乎來自五大洲的古老文明,從古埃及到古典希臘、從羅馬到南美印加帝國。策展人尤納引用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小說《海底兩萬哩》(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 Mers)形容阿莫頓的豐富收藏:「一隻懂得挑選、捨得揮霍的手,收集了自然與藝術的瑰寶。」她同時指出選擇在威尼斯展出的重大意義,歷史悠久、依水相生的城市,正好與展品互映生輝,「這裡是無可比擬的海洋之城,也是東西文化的交會之地。」
「昂波利法伯號:沉船之寶」威尼斯海關大樓展區場景
Damien Hirst, Hydra and Kali (two versions), Hydra and Kali Beneath the Waves (photography Christoph Gerigk). Photographed by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 Damien Hirst and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SIAE 2017
達敏.赫斯特 昂波利法伯號遺留的沉船之寶
這些寶藏都是真的嗎?
知曉「昂波利法伯號:沉船之寶」離奇曲折的背景故事之後,觀眾將以打撈過程的紀錄片,揭開海底冒險的序幕。潛水者細心撥去覆蓋於物件之上的砂礫,謹慎綁緊繩帶以向上拉拽出水面,讓雕像重見天日。漫步博物館之中,許多作品旁搭配著當時被發現的照片,水草相鄰、魚群共舞,走在展間,恰如漫步於印度洋的海床。眾人很容易迷失在梅杜莎猙獰震怒的眼神、九頭蛇妖歪曲的邪氣、閃爍金光的小猴雕像、巨型石刻馬雅太陽曆之間,激揚地讚嘆這些作品精湛工藝,而珊瑚等海洋生物增添的絢麗色彩與裝飾,更讓眼前的一切引人迷眩。
可是,如果沉澱下震懾的心情,再次仔細端詳,也許會覺得眼前的物件愈看愈熟悉:蘇美女神依絲塔(Ishtar)的髮型異常現代、由簡單的三個圓圈組合成的微笑臉蛋,斯芬克斯(Sphinx)的面容似曾相識,原來是南非歌手尤蘭蒂·維瑟(Yolandi Visser)、米奇與巴貝多歌手蕾哈娜(Robyn Rihanna Fenty)。還有許許多多小型雕塑品,附著珊瑚、宛如神話中長滿觸手的奇異生物,其實都是變形金剛的模型。另外一支看似曾在沙場上毫不留情弒殺敵手的寶劍,走近一瞧,刀面上刻著「海洋樂園」(Sea World)。這些都是20世紀之後的產物,怎麼會出現在2000年前的沉船寶物之中呢?
達敏.赫斯特 斯芬克斯
Damien Hirst, Sphinx. Image: Photographed by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 Damien Hirst and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SIAE 2017
達敏.赫斯特 梅杜莎的斷頭
Damien Hirst, The Severed Head of Medusa.Image: Photographed by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 Damien Hirst and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SIAE 2017
最美麗的騙局:赫斯特的私我傳說
事實上,世界上根本沒有「昂波利法伯號」這艘船,也沒有「席夫.阿莫頓二世」這個人—一切皆是出自於赫斯特的幻想。當10年前赫斯特售出〈為了上帝之愛〉後,他便開始思索接下來的創作該如何進行。赫斯特自幼著迷於神話,從先前的作品〈神話〉與〈獨角獸——美夢已死〉可見其對傳說與神話的高度興趣。《紐約時報》訪問赫斯特此次創作發想過程,他表示自己是先訂出展覽名稱,才逐漸架構沉船傳說以及虛構人物阿莫頓二世。那時正在德文郡的家中整理花園,「我曉得這將會花上10年。藝術就跟花園一樣,需要時間成長。」
展覽動用龐大的團隊,包括一支打撈船隊、潛水攝影團隊,以及來自美國、義大利、德國、南非等地超過1000名工匠打造雕像。赫斯特不惜重資打造心目中的神話,極力想讓這一切逼近事實。儘管好奇的媒體持續追問,他仍保持一貫的神祕,不願直接透露成本:「超過2000萬英鎊,少於1億英鎊。」為了更有信服力,赫斯特邀請羅浮宮前總監亨利.洛亞荷特(Henri Loyrette)與哥倫比亞大學藝術與藝術史教授西蒙.沙瑪(Simon Schama)杜撰相關的分析,討論發現「昂波利法伯號」這艘船的珍寶,對藝術研究具有何等重大的意義,甚至試圖證明席夫.阿莫頓二世是真實人物。
策展人尤納更是費盡心思,以〈珊瑚潛者〉作為展覽簡介,巧妙援引文學經典,書寫頗具魅力。文中使用奧維德(Ovid)著作《變形記》(Metamorphoses)的珊瑚意象,以增添傳說的氣息,這本經典以詩歌記錄了關於「變身」的希臘羅馬神話,書中提到被拔上岸的海草吸收了梅杜莎的血液而僵硬,海妖發現它們雖然遭到石化,卻能在海中繼續生長,只是一露出水面就動彈不得,直到今天這項特性依舊如此——這便是珊瑚的由來。雕刻上的珊瑚是「昂波利法伯號:沉船之寶」重要的「證據」,以此判別雕刻在海中已久;其實作品上的珊瑚,有些的確是天然生長的,但更多的是人工打造、塗抹鮮豔色彩所假造而成。
跳脫紙本拘束的綺麗小說
「昂波利法伯號:沉船之寶」可以視為一部飛騰紙外的小說,具有龐大的敘事結構,是關於野心、貪婪、搜奇與傲氣的傳說,是關於信仰與真理的衝突,也是關於歷史與未來的提問。展場當然還是有文字簡介,只不過是為了輔助觀眾進入故事,所有打撈的影像、雕刻與珊瑚才是小說本體,圖像式的細節不比文字容易解讀,有些伏筆也無法輕易察覺。赫斯特這次展現高度的創意,雖然多數作品並非直接出自他手,但是他建立了整體展覽概念,以及其後複雜的思考。
策展人尤納引用義大利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在《不存在的城市》中的一段話,讚嘆「昂波利法伯號:沉船之寶」的想像沒有疆界,而且不僅止於虛構一個歷史故事:「一切可以想像的事物都可以入夢,但是即使是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夢境,也是隱藏著慾望的謎,或反之,隱藏著恐懼。」在赫斯特的這片想像國度中,也藏著慾望與恐懼。在眾多雕刻中,其中一件是〈收藏家半身像〉,很顯然應該是阿莫頓二世的容貌,但珊瑚半遮面的卻是赫斯特眉頭深鎖的臉龐。這或許反映了他心底的慾望,赫斯特雖然是創作者,但也是個積極的收藏家,絕對了解如何顯現品味、策畫展覽,期望將自己推升至像阿莫頓二世的高度,以非凡收藏家的身分留名於世。
達敏.赫斯特 不知名的法老(局部)
Damien Hirst, Unknown Pharaoh (detail). Image: Photographed by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 Damien Hirst and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SIAE 2017
達敏.赫斯特 Katie Ishtar ¥o-landi胸像
Damien Hirst, Aspect of Katie Ishtar ¥o-landi. Image: Photographed by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 Damien Hirst and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SIAE 2017
「昂波利法伯號:沉船之寶」威尼斯海關大樓展區場景
Damien Hirst, Five Grecian Nudes, Five Antique Torsos, Grecian Nude (three versions). Photographed by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 Damien Hirst and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SIAE 2017
從1991年的作品〈隔離因子為了理解而同向泳進〉到2000年完成的〈獨自佇立在斷崖俯瞰純粹駭人的北極荒地〉,赫斯特一直傾心於擺設大量相似物件在陳列櫃中,製造強烈的視覺震撼,再以標題引出作品含義,前者是為巨大的組合木櫃擺放39隻魚類標本,全部朝著相同的方向;後者整齊擺放藥丸與膠囊,猶如顆顆寶石般展示。這次的展覽依然承襲先前的風格,並且從單一作品擴大,兩座美術館就是赫斯特的巨大陳列櫃。回到展覽名稱,敏銳的觀眾或許早已懷疑「昂波利法伯號」一詞。以「難以置信」命名船隻,到底是什麼不能信任,是船長?船身安全?還是船上的寶物?赫斯特對這場展覽主題的解釋是「相信」。「『相信』不同於『信仰』,相信是我們社會現在所需要的。」他希望觀眾可以連結到當今的英國社會乃至於國際情勢,雖然這個展覽在英國脫歐與川普崛起之前就已經規畫,卻恰恰切合赫斯特所恐懼的政治現況,一切似乎難以信任。「身為藝術家,你的創作與思考都應該是關於人們活著的當下。而現在掌控政府的人盡是騙子,未來要相信這樣的是橘,是愈來愈難了。」
赫斯特打撈經過設計的沉船寶物,其實也是希望重啟自己的創作生涯。這次展覽被視為沉寂多年後的藝術家,為了捲土重來而奮力一搏,他是否能夠再度成功躍過龍門,還是重墜深淵?雖然近期英國藝評家艾拉斯德.蘇可(Alastair Sooke)的評論毫不留情地指出:「壯觀的失敗將使赫斯特沉沒。」不過,藝術界普遍提出正向的評價,曾經在卡達為他策展的法蘭西斯科.博納米(Francesco Bonami)認為,赫斯特的新展很難直接歸類好壞,「赫斯特以他暴烈而誇大的作風,創作了大眾從未見過的敘事方式。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低級庸俗,但卻不只是如此。這根本就是好萊塢。」而提供本次展覽資金與場地的收藏家皮諾(François Pinault )則是驚嘆不已,他認為赫斯特運用虛構的沉船寶物,成功打破當代藝術與傳統美學的界線──他乘著昂波利法伯號號,暢遊在自己的深海幻想樂園,即便不及摩西分海的壯闊,也已經激起藝術之海中前所未有的漩渦與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