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擴延影像的交會
「不只是歷史文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展
榮念曾、馮美華 城市影像 1990 黑白、彩色錄像 9’24”
藝術文件並非藝術
「不只是歷史文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一共邀請了廿件台灣及香港藝術家於1980至1990年代所創作的錄像作品,並且回顧這些作品回應歷史的方式。相較於歐美日韓等地,台灣與香港的錄像藝術要遲至1980年代才逐漸崛起,而各自也面臨著不同政治處境與社會難題。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1987年「台灣解嚴」、1989年的「八九民運」與1997年「香港政權移交」等事件,藝術家們不約而同地積極回應這些足以改變社會政治結構的重大事件;這四個事件,也是拉出展覽主要的歷史軸線。作品除了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期間於戲院播映之外,更於台北當代美術館策畫錄像裝置展,讓這些影像作品回歸到錄像藝術的部署特色來進行展示。如策展論述中所提及的,單元名稱取名為「不只是歷史文件」,是為了回應2017年中國當局所發表的「中英聯合聲明只是歷史文件,不具任何政治約束力。」也就是說,「不只是歷史文件」的展名是希望更積極的去回應如何將歷史文件轉化為積極的政治行動。於此,歷史、文件、藝術品的匯合,也隱隱約約地回應葛羅伊斯(Boris Groys)在〈生命政治時代的藝術:從藝術到藝術文件〉一文「藝術文件本身並非藝術,它只是指涉藝術」的子題。文件在藝術化的過程中,如果葛羅伊斯認為藝術成為指涉,表示文件做為藝術範疇裡的內容物,它就不僅是做為資訊與證據的載具,更是為了轉化文件,精煉其中針對政治、社會、文化等不同層面的意涵。
鮑藹倫、游靜、黃志輝 卡拉〔超(住)你嘅〕OK 1990 黑白、彩色錄像 9’21”
新聞報導做為文件
於是,回到「文件」這個命題,在「不只是歷史文件」這個展覽中,它首先是新聞報導。一進入展場,觀眾馬上會看到一個銀幕,上面播放著美國CBS頻道,季辛格與記者報導八九民運的新聞畫面,昭然若揭以新聞媒體其形式及內容做為「文件」,並環繞著此文件進行積極回應。一入展場的這支影像,是鄭淑麗的〈Making News Making History - Live from Tiananmen Square〉五頻道裝置中的一支,另外四支影像分別是鄭淑麗拍攝學生人民的抗爭說法與其英文翻譯、官方媒體報導與其英文翻譯。作品名稱「製造新聞,製造歷史」直接挑明新聞媒體的真實性,質疑新聞報導與現場抗爭人民之間的差距。新聞,是被製造出來的,歷史也是,唯有積極進入現場,才能獲得同樣製造新聞與製造歷史的權力。回到台灣後的鄭淑麗,延續對新聞媒體的批判,與王俊傑共同創作了〈歷史如何成為傷口〉。這個作品名稱,顯而易見地挪用了當時由台灣四大唱片公司合製聲援八九民運時的合唱歌曲「歷史的傷口」。然而,對歷史如何成為傷口,兩位藝術家則將對象指向了新聞媒體。在這個作品中,陳光興、李尚仁、郭力昕以匿名方式批評政治力如何支配新聞媒體的報導方向,台灣解嚴後國家仍利用媒體打造觀眾對於世界的認知、對於共產黨的想像。綠色小組更進一步在政治氛圍仍未真正開放的解嚴後台灣社會下自行製播新聞,奪回被黨政軍所控制的新聞自由,並嚴詞批判並揭穿國民黨極權統治的謊言。
王俊傑、鄭淑麗 歷史如何成為傷口 1989 黑白、彩色錄像 7’31”
鮑藹倫的〈估領袖〉,則使用李鵬於1990年1月11日在媒體上發表北京戒嚴的資料畫面,而四位藝術家馮美華、游靜、鄭志銳、潘寶如則模仿李鵬的姿態與表情。這個台灣叫做「猜領袖」的遊戲,被藝術家們轉化為對政治人物的揶揄批判。原本眾人模仿李鵬是要讓人猜誰才是真正的領袖,然而最後卻透過剪接讓李鵬的手勢及話語在不斷跳針的過程中,讓眾人逐漸失控、亟欲擺脫遊戲,並對於威權式的服從感到厭煩。這幾個作品都是將新聞畫面做為文件,並以實質上身體的介入去挪用或顛覆新聞片所意欲傳達的訊息。現場拍攝、解說員在場、藝術家姿態模擬,皆做為轉換文件資訊價值的動能。
鄭淑麗 Making News Making History - Live from Tiananmen Square
1989 五頻道錄像裝置 Channel 1-4 30’00”、Channel 5 3’00”
新聞報導也以影片中的「現成影像」(found footage)方式顯現,以蒙太奇讓其與不同型態的影像交會出歷史之外的語境。榮念曾與馮美華的〈城市影像〉以學者阿巴斯的論點為旁白,搭配香港社會面對六七暴動、八九民運、釣魚台事件等資料畫面,描繪英殖香港社會所經歷的震盪。鮑藹倫的〈卡拉〔超(住)你嘅 〕OK〉則穿插不同語言族群歌曲,輔以影片上與聲音無關的歌詞文字,讓聲音蒙太奇擴張出殖民文化紛雜的身分認同處境。王俊傑則延續〈歷史如何成為傷口〉中批判新聞媒體的力道,與袁廣鳴的〈離位〉一般,讓新聞影片與創造性影像架構出新的語意,從自身解離而出,僅剩徒具符號的框架。(全文閱讀517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