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向無邊遠方呼喚愛
撰文/陳長華(藝術家2018年6月517期)
乘坐東京地鐵東西線在「早稻田」站下車,於住宅區巷道裡大約步行十多分鐘,經過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紀念館,轉進馬路,草間彌生美術館就在眼前。這一座2017年10月1日開幕的美術館由於採預約參觀制,入口處未見購票人群。直到新的梯次進場前刻才出現的觀眾,有的身著草間女士酷愛的圓點圖案衣裙,有的則在髮箍或短襪上顯現圓點,在在都在張揚身為草間粉絲的身分!
(攝影:陳長華)
座落在新宿區弁天町的草間彌生美術館,館建築出自日本久米設計公司。五層樓的樓房採白色主調,配合明亮的落地窗,同時以大片的圓點圖案連結藝術家、創作與美術館的關係,引領觀眾進入獨一無二的藝術空間。
可能受限於建地,該美術館的內部格局小巧;但也可看到建畠哲館長將有限展覽空間用到極限的用心。二樓和三樓是主要展覽室,四樓設置有四面鏡子的密閉鏡屋,五樓則是戶外展示空間。令觀眾感到驚喜的是,館裡的電梯和洗手間四周都以鏡面呈現無限圓點,彷彿也是一個展覽天地。
曾任教於多摩美術大學、擔任過埼玉縣立近代美術館館長的建畠哲,可以說是草間彌生專家。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草間彌生展就是他一手策畫。當時日本館內的草間鏡屋震撼至今還歷歷在眼前。如今,置身於草間彌生美術館四樓的「無限鏡屋」裡,在偌黑之中,南瓜逐一亮燈,教人驚喜。名為〈南瓜向無邊的遠方呼喚愛〉這件作品,讓人想到草間在自傳所寫的「藝術樂趣無窮,對我來說,沒有比這個世界更能湧現希望、激發熱誠的地方了。」
草間彌生美術館去年的開幕展是以「創造來自孤獨之追求,唯有愛才能更接近藝術」為主題,2018年4月到8月的展覽主題則是「此地,此時,我抵達人生最盛大的出發」,展品包括草間1950年代畫在紙上的作品,以及最新的「我永遠的靈魂」系列等。
1950年代對草間彌生藝術生涯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年代。她在1951年和1952年,作品入選日本第二屆創作獎,開啟她對創作的信心。1955年,她和美國女畫家歐姬芙通信並寄水彩就教於對方,1957年移居紐約創作。草間彌生美術館展出她的這個年代作品從1950至1959年,大半是以自然為抒發;然而她透過創作,對宇宙、星辰、雲彩、人類意識、根本能量等的探索和提問,似乎從那個時代已經醞釀了。
在四樓展出的「我永遠的靈魂」系列,創作年代從2014到2017年。十六幅都是194公分正方的大畫面,如草間所說的「將最高想像力,用在藝術上」。這位年近九十的藝術家畫〈愛人生的我〉、畫〈我想品味人生〉、畫〈行走在宇宙觀景的女人〉、畫〈此地是我死亡祭壇的顯現〉……她毫無顧忌地畫,用她的方式揮灑藝術,在她畫前靜觀,也思索著自稱「精神病藝術家」的她,多次對媒體說的:「若是沒有這個(藝術)窗口,我一定會在更久、更久之前就受不了周遭環境而自殺。」這一番話。
展廳裡,草間2017年的〈我的肉體在白晝離開,月光則留住其榮光〉的紅心與萬丈光芒,深深觸動了我。我忽然了悟:創作不過是心靈的悸動。草間數十年都在努力活著,用畫自我療傷,用自我的藝術方式找尋出口,別人對她作品的看法都在其次。
踏出草間彌生美術館的那一刻,陽光燦爛,圓點與南瓜都在身後了。聽聞草間彌生工作室就在對街,我隔著馬路,寄上祝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