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作的藝術價值
從「偽好物」特展看16至18世紀蘇州片創作
「蘇州片」專指在明朝後半葉於蘇州的商業工坊所製作的書畫作品,近日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展覽「偽好物─16至18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呈現故宮的院藏作品,展覽特別之處,即是以「偽作」為引,將偽作做為主角並探討其藝術價值。這些原本在明代被產製出來的書畫作品,不僅反映彼時商業作坊的熱絡與商業新富階級所引領的藝術風潮,同時後續也影響到清朝宮廷的院體風格。透過長年的研究與梳理,展覽重新賦予偽作新的價值。策展人、故宮書畫處助理研究員邱士華表示,展名「偽好物」出自北宋米芾對傳為鍾繇所作的〈黃庭經〉的評價,「米芾雖然認為這件作品是唐代摹本,但因為作品仍具藝術價值,因此以『偽好物』稱之。」
為了突顯出蘇州片的藝術價值,以及提供觀眾不同的觀展角度,展覽並未特別將重點放在作品的真偽判斷上,而是從商業畫產業、藝術收藏、古物熱及繪畫風格等不同面向呈現展品。在展覽中可看到商業作坊與明朝江南藝壇,如何共同製造了蘇州片的流行,而哪些畫題又是受歡迎的產品,以及對於經典的模仿如何影響到清代康雍乾三朝的院畫風格。
收藏家促成商業作坊盛行
在展覽的第一單元,主要展出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據統計,在現存的蘇州片作品中,數量最多的畫題即是「清明上河圖」。儘管在傳統的文人美學思維中,描寫庶民生活場景的〈清明上河圖〉因缺乏高古之氣而遭到貶抑,但在新興富裕階層卻因為對書畫的需求,而使得〈清明上河圖〉被大量的仿製。明代收藏家李日華就曾描述在北京的「雜賣舖」裡,〈清明上河圖〉的價格高達一卷一金。邱士華指出,〈清明上河圖〉在明代有多受當時的藝術愛好者(通常為權貴階級)歡迎與重視,可從筆記小說中的記載得知。據傳嘉靖年間的宰相嚴嵩父子非常想得到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便向官員王忬索求,王忬於是請畫師黃彪摹造一本進獻。嚴氏父子相當珍愛此畫,將其視為收藏書畫之冠。然而,負責裝裱的工匠湯臣知道此事後向王忬索賄未果,因此憤而將實情告知。王忬最後則因嚴氏父子懷恨在心而被誣陷問斬。「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到背後關於蘇州片的一些脈絡,除了〈清明上河圖〉之受歡迎,另外可看到其背後有不同階層與背景的人物涉入如宰相、官員、畫師乃至裝裱工匠,足以代表當時社會各階層共同捲入因「古物熱」形成的「偽好物」商品消費的熱潮。
傳趙伯駒 瑤池高會圖(局部) 宋 絹本設色 53.1×492.8cm
但,哪些畫作在當時是受到歡迎的?而又是哪一類背景的的藏家促成了蘇州片的興起?邱士華指出,在明朝中期以後,富庶的江南地區是全國的文化重心,「蘇州所發展出來的服飾、家具、器具以及蘇州園林等,都是各地模仿的樣本。」由於蘇州原本就有深厚的文化資本,畫家們利用江南地區豐富的文物收藏,從學習與臨摹古畫中,逐漸發展出各自的面貌而成為畫壇主流。「儘管藏家不乏有頭有臉的文人富商,但背景與財力稍差的藏家,其收藏並沒有基礎可言,作品價格甚至會以畫作中的人物與金粉多寡、衣著背景的繁複與否,或是工筆的細緻程度來判定,這是因為藏家們並非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這些作品,而是以作品本身可能耗去的工時與費工程度來判別。另外,作品大多買來做為裝飾之用,色彩濃豔的青綠山水因而成為蘇州片的主流。」邱士華說,在此背景影響下,使得蘇州片的畫作有約75%為青綠山水,僅有25%為白描作品。「物有所值、看得懂,是當時的收藏家最在意的事情,也因此影響到了蘇州片的繪畫風格。」
偽作也有「熱門商品」
蘇州片是商業性的仿作,這些作品的內容主要為模仿古畫,邱士華指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風氣,主因是職業畫家如仇英,都曾因應雇主需要或參與文人雅士聚會,而使得臨摹書畫的品味與知識隨之深化擴散。例如〈明皇幸蜀圖〉曾被著名的項元汴家族收藏,仇英就曾在項家臨摹原作後另創新作。另一方面,由於商業畫確實有其市場需求,在豐厚報酬的誘惑與人情請托下,不僅在江南出現許多的古畫作坊,甚至連文人也加入造假的行列;沈周、文徵明等人默許此種行為,甚至還願意在別人造假他的作品上題款,無形中助長了仿作盛行的風氣。此次展覽中出現許多託名仇英的成組掛軸,就是仿自仇英〈仙山樓閣〉一類的界畫。邱士華說,如〈仙山樓閣〉這類作品,由於內容描繪古代著名宮殿,加之搭配詩詞文字,既華麗又富有文化意涵,十分適合掛在廳堂內。展廳中另有四件托名仇英的作品〈畫連昌宮詞〉、〈畫長信宮詞〉、〈畫錦昌堂〉、〈寶繪堂〉,即是延續〈仙山樓閣〉的形式發展而成的作品。
傳仇英 群仙會祝圖(局部) 明 絹本設色 99×148.4cm
「先前有提到〈清明上河圖〉是蘇州片中的熱門題材,根據日本學者板倉聖哲的統計,目前全世界留有的〈清明上河圖〉即超過百件以上。」邱士華說,可想而知在四百年前的藝術市場上,流通的數量更為可觀。此次展覽中也特地將傳張擇端〈清明易簡圖〉與傳仇英〈清明上河圖〉共同展出,讓觀眾能透過作品的比對,以了解在當時商業畫的盛行程度,而內容的模仿與變造又從何處可見。事實上,蘇州片不僅在畫作內容上造假,同時連繪畫中的用印、題跋等也都是假的,〈清明易簡圖〉中不僅是模仿張擇端的畫作,畫上的印記也是偽印。邱士華在考掘蘇州片作坊的背景時,即是從偽印下手,其原因除了題跋難以判斷真偽,另也因為相較之下,印章更容易被模仿翻造,若是真有專門製作偽畫的工坊,可合理推斷這些偽造集團必須準備許多偽印鈐蓋在偽作上,以應付大量的商品產出。邱士華說,拜科技進步之賜,透過數位攝影的比對,在她的研究中可歸類出使用相同印章的作品群,也因此能初步歸納出部分蘇州片的書畫作品的製造商。(全文閱讀518期藝術家雜誌)
【7月專輯│商業畫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