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的文化基因
森美術館「建築的日本展」
安藤忠雄 水之教會(星野TOMAMU度假村)
東京的森美術館開幕15週年,舉辦「建築的日本展:遺傳基因的本質」,呈現100件建築作品,包括丹下健三、黑川紀章、谷口吉生、安藤忠雄、磯崎新、隈研吾、杉本博司、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SANNA)、坂茂、石上純也等眾多知名日本建築家,伊東豊雄的台中國家歌劇院也在展覽之列。其他還有平等院鳳凰堂、嚴島神社等世界遺產,古代出雲大社本殿、伊勢神宮正殿等古代建築,展出貴重的資料、模型等達400件,規模龐大質量驚人,展期至9月17日止。
策畫團隊的建築史家倉方俊輔於記者會中說明,日本至江戶時代為止,由土木工匠思考建築物形體並加以施工,沒有光做設計的建築師。之後150年間,日本建築設計卻能世界聞名,是否建築的「基因」發揮了作用?本展整理出日本建築的九項文化DNA,組成展覽單元:「木造的可能」、「卓越的美學」、「安定的屋頂」、「建築的工藝」、「連結的空間」、「開化的折衷」、「集體生活型態」、「發現日本」、「與自然共生」等特質,可作為解讀日本建築的關鍵。
建築家、建築史家藤本照信出任總監,他表示:「從丹下健三活躍的時代開始至今,日本現代建築躍居世界的前端,關鍵在於日本傳統的建築基因,無論建築家本人是否意識到。例如空間感、柱與壁的木造結構,以及內外的區別。這種傳統與現代之間看不見的關係,希望透過代表性建築家的作品,獲得更清楚的呈現。」
森美術館舉辦15週年紀念展「建築的日本展」
虛擬實體並用,多樣手法體驗建築
一般建築展雖然無法實體展出原作,本展提供各種不同的建築體驗,例如藉由VR虛擬實境技術,展示不復存在的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帝國飯店〉。齋藤精一帶領Rhizomatiks Architecture團隊,運用最新技術發表多媒體裝置〈規格的力量〉,以雷射光纖投影人體構造基準的柯比意模距(Modulor),帶出等比例的〈桂離宮〉、〈中銀膠囊大樓〉、〈同潤會青山公寓〉和藤森照信〈高過庵〉等,讓參觀者彷彿置身知名建築,體驗日本建築的空間概念。
原寸再現國寶茶室〈待庵〉
其中最不容錯過的,是原寸再現的國寶茶室〈待庵〉。傳為千利休為豐臣秀吉所做、日本現存最古老的茶室建築〈待庵〉,空間化日本禪宗的「侘」思想,是「數寄屋」的原型,也是討論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棟建築。
〈待庵〉真蹟位於京都妙喜庵,一般參觀需要事先預約,並且只能參觀外觀,無法入內。本展忠實再現的〈待庵〉,使用傳統工法並盡可能使用同樣的原料,參觀者可實際鑽入矮小的「躪口」,體驗只有兩疊榻榻米的極小空間,品味壁面、窗光等布局,感受千利休的心思和光陰歲月。
左上.第六單元「開化的折衷」展出前田健二郎〈大禮紀念京都美術館(現京都市美術館)〉
(前)1933年;伊東忠太〈祇園閣〉(後)1927年,京都。
右上.第八單元「發現日本」展出伊東豊雄〈台中国家歌劇院〉2016年。
左下.第七單元「集體生活型態」展出豬熊純、成瀨友梨〈LT城西〉2013年,名古屋。
右下.第七單元「集體生活型態」展出山崎健太郎〈52間緣側〉預定2019年竣工,千葉縣八千代市。
木造的可能.卓越的美學
日本現代建築以自古以來豐富的傳統為基礎,展現無與倫比的創意。展覽副標題「基因」就是指日本建築技術與設計的繼承與演變,本次展出內容包括自古代繩紋時期的住居,到現在進行中的建案、未來的計畫等最新現代建築,希望從作品群中重新探索關聯性,進一步分析日本建築的本質。
安定的屋頂.建築的工藝
第三單元「安穩的屋頂」。日本建築界有句話說「西洋建築重視牆壁,日本建築重視屋頂。」屋頂在建築中發揮遮風避雨的功能,日本建築又透過長檐,創造融合內外的過渡空間,方便親近日光。屋頂兼具守護人類的機能,在屋頂下聚集人,象徵人的連結。日本建築的屋頂散發安定感,講究曲線美和水平美,與歌頌風景的象徵性。
本單元探討傳統日本建築的屋頂如何賦予現代建築家靈感。丹下健三為1964年東京奧運所建造的〈東京奧運國立屋內總合競技場〉,以雙重懸吊鋼屋頂構造創造出獨特屋頂形狀,為了奧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這巨大屋頂下聚集,成為一體。
上.齋藤精一+Rhizomatiks Architecture〈Power of Scale〉裝置呈現黑川紀章〈中銀膠囊大樓內部空間〉
下左.齋藤精一+Rhizomatiks Architecture Power of Scale 2018年 裝置
下右.齋藤精一+Rhizomatiks Architecture〈Power of Scale〉裝置呈現藤森照信樹上茶室〈高過庵〉
連結的空間.開化的折衷
「連結的空間」單元聚焦於模糊內外界線的日本建築特質。日本人在天地自然中立起樑柱,形成安身的空間,而空間不只是物理性存在,而在柱子和柱子之間,甚至是檐廊等外面的東西。進入20世紀,他們向世界展示,建築不是非得用牆壁區隔內外,房間沒了固定的機能,反而更能彈性運用,無需豪華裝飾也能用素材本身表現品味。
集體生活型態.發現日本
建築的「公共」概念來自於西洋,建築圍出的廣場,成為人們交流、培養市民意識的公共空間。日本傳統的公共空間,是像「長屋」、「寺子屋」(學堂)由沿廊所連接的。第七單元「集體生活型態」介紹今和次郎等建築師實地考察傳統聚落的雪害等農村問題,用建築設計解決社會問題的案例。此外,現代社會形成新的交流方式,加上日本頻繁的天然災害,「集體生活型態」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傳為千利休所作 待庵 安土桃山時代(16世紀)/2018年原寸重現 Institute of Technologists製作(參考圖版)
與自然共生.看不見的城市
最後單元「與自然共生」,和伊東豊雄〈台中國家歌劇院〉對望的,是石上純也在山口縣施工中的餐廳兼住宅〈House & Restaurant〉,從地面挖深洞注入水泥,等水泥凝固後除去土石,形成自然洞窟般的建築,想法大膽新穎。
日本人抱著敬畏自然的觀念,推崇並信仰自然。這種自然觀也反映在日本的建築上,或模仿自然,將自然當作素材之一。安藤忠雄〈水之教會〉和立於海中的〈嚴島神社〉照片並列展示,兩者代表不同宗教,卻都有著打破建築界限、融於自然的共通之處。
右上.第九單元「與自然共生」展覽場景
右中.同時舉辦的森美術館收藏展「看不見的城市」,展出Jagannath Panda〈敘事詩III〉(左)2010年、李昢(Lee Bul)〈朝之曲〉(右)2007年。
右下.久留正道 芝加哥晚國博覽會日本館鳳凰殿 1893年(現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