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世界
第十四屆文件展「向雅典學習」於卡塞爾開幕
撰文.圖版提供/鄭安齊(藝術家2017年7月506期)
安全與恐懼
「安全是可怕的」(BEINGSAFEISSCARY)。一個充滿衝突的句子懸在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的門楣上。安全何以使人驚懼?6月11日開幕的這天早上,德國總統法蘭克─華特.史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親臨會場參觀。靠近博物館及文件展展廳的一側,金屬柵欄也早已待命,觀眾的入場則要等到開幕儀式結束後;場邊,身著重裝的警察早已嚴加戒備。安全即便不使人驚懼,也是用其他人的恐懼換來的。
巴努.傑內圖奧盧(Banu Cennetolu)的這件作品,當然也還有其它詮釋的角度,並且極為準確地切中時事。日前,德國將阿富汗列入「安全國家」名單,開始遣返滯留德國的阿富汗難民,即使聯邦政府的調查也顯示,在喀布爾的零星戰鬥和攻擊使得平民死傷數不斷上升。直至5月31日喀布爾的使館區遭到卡車自殺炸彈攻擊,德國大使館半毀,才使得聯邦政府再次重新對此政策進行評估。縱使如此,隔日在紐倫堡的一所職業學校,警察仍試圖在課堂進行中時,遣送一位廿歲的阿富汗青年。該校學生迅速聚集了數百人,試圖以肉身阻擋警察帶走他們的同學。遣送的標準為何?安全名單的標準又是什麼?數日以來,德國從國會到街頭,莫不激辯著這個議題。
打破櫃子
當代人的認同,事實上是經由安全,或是安全的反面──恐懼而建立的,無論是滑坡謬論、或者是被用來定義德國2016年關鍵字的「後事實」(postfaktisch)。無任所策展人波納旺屈爾(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在記者會上代表策展團隊上台發言,他提到,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極度不確定性的年代。隨之的恐懼或者是不安全感,往往成為當代歧視的主要元素,而這種「不安全感往往只會引來更多的暴力」,他強調。如何不買這種帳,如何重新恢復人道精神,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同時,他促請藝術家起身對抗。
接續這個論點,公共項目的策展人普列西阿多(Paul B. Preciado)則將文件展形容為是對「博物館農莊」的一場反叛。如果是在過去,今日的許多參展藝術家,包括普列西阿多自己(本身是一位跨性別者),恐怕都將是「被」陳列在展櫃中的物件,並且被貼上標籤。現代的博物館,就是這樣被建立的。
反叛,正是要消除這些分類化的展示櫃,無論是父權的、殖民的,或者是性別二元的、階級的……,並開啟新的敘事。他使用了既暗示性別又暗示政治行動的說法:打破櫃子,從櫃子裡面出來。基於這些論點,普列西阿多說,這次的文件展正是「藝術史政治主體化」的結果。
然而策展人與團隊並不追求道德訓誡或政治正確,或者即刻的回應。許多創作相反地帶有對議題複雜而深刻的思慮,既堅定地與現有價值相悖,也保有讓觀者能從多個角度理解的質地。不過這樣一來,對於觀眾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從雅典再到卡塞爾一路看下來,第十四屆文件展,絕非輕鬆的藝術饗宴。除了去中心的展場分布及跨越多項媒介的設定,對體力負荷的要求以外,大多數的作品若不是需要大量的閱讀及思考,就是挑戰觀眾既有認知的基礎。
一旦觀眾在這些挑戰和衝擊之下,出現不知所措或是迷失,或許也不全然是負面的。波納旺屈爾在演說中提及,迷失正是導向新知識的第一步。
記者會上致詞的總策展人亞當.修姆紀克(攝影:彭致穎)
重新認識世界
從雅典再回到卡塞爾,記者會也一樣安排了一段音樂表演。這次登台的是阿里.莫拉利(Ali Moraly),來自敘利亞的小提琴手。他輔以敘利亞內戰期間自身流亡的經驗,將保羅.策蘭的詩作〈死亡賦格〉譜曲演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的世界史,交疊在這位表演者的音樂之中,也是這次文件展卡塞爾部分,眾多藝術家創作的主題。掠奪、侵佔與壓迫,對應著遷徙、流動和逃亡,有沒有另外的可能性,讓世界史脫離這樣的邏輯,亦能向前轉動?
開幕記者會最後上場致詞的總策展人修姆紀克(Adam Szymczyk)除了謝辭之外,言簡意賅地總結了在他前面所有策展團隊成員的發言。他說道,我們應如政治的主體般行動;而成為政治主體的途徑,唯有通過「再學習」,重新學習、認識那些我們看似已經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