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組結構的蛛網效應
复星藝術中心「托瑪斯.薩拉切諾:原地飛行」展覽
撰文/洪昱溱 .圖版提供/复星藝術中心(《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7月號130期)
在托瑪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工作室的角落裡,有兩座滿是透明玻璃盒的書櫃,每個盒子裡都養著一隻活蜘蛛。他藉此觀察每隻蜘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構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網絡細節。每個網絡的組成都是隨時變幻的結構,如同一個個開放系統的闡述與展示。薩拉切諾長期關注這些源於大自然奧妙造物的神祕、輕量且多元化的結構,對於它們如何精準地以絲網的線性秩序,織結而為類同於宇宙般的神奇構造,具有濃厚的興趣──蜘蛛網以其連結幾何學與數學、令人無以解讀的關係,提供了物質及其形式之間彼此的約束性,一種相互牽動的視覺表現。
上海复星藝術中心「托瑪斯.薩拉切諾:原地飛行」展場空間 Exhibition view: Tomás Saraceno, Aerographies, Fosun Foundation, Shanghai, 2018.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Esther Schipper, Berlin. Photo© Andrea Rossetti
具有藝術家與建築師雙重身分的托瑪斯.薩拉切諾,1973年出生於阿根廷圖庫曼市,畢業於阿根廷布宜諾賽勒斯國立大學建築系,國家高等美術學院和德國法蘭克福現代藝術學院研究生學位。2009年,薩拉切諾參與了加州矽谷美國太空總署(NASA)艾姆斯中心的國際空間研究項目。與航空工程師、生物學家與物理學家展開密切合作,致力於研究天體物理學、熱力學及蜘蛛網的結構,進而具體化地思索社會、生態與未來學等領域難以形象化的相關議題。
上海复星藝術中心「托瑪斯.薩拉切諾:原地飛行」展場空間 Exhibition view: Tomás Saraceno, Aerographies, Fosun Foundation, Shanghai, 2018.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Esther Schipper, Berlin. Photo© Andrea Rossetti
雖然生活於地球,但薩拉切諾的所思所想卻遠遠超越了地球表面,他的藝術創作融合了自然科學、天體地理學、建築學與工程學等多重學科的專業知識,其懸浮雕塑和互動裝置更為人類未來可持續的生活居住模式,啟動了全新的可能性──尋求有利於地球資源循環再生、與其他生物和諧共存的未來居所。
上海复星藝術中心「托瑪斯.薩拉切諾:原地飛行」展場空間 Exhibition view: Tomás Saraceno, Aerographies, Fosun Foundation, Shanghai, 2018.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Esther Schipper, Berlin. Photo© Andrea Rossetti
相關報導:
藝術與科技的相互作用 ──E.A.T.半世紀回顧展
浮於天際的想望 ──承載夢想的「飄浮烏托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