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的「不可能任務」──談「2018桃園水彩藝術展」
水彩的可能──2018桃園水彩藝術展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第一、二展覽廳/2018年8月29日~9月16日
在眾多的藝術創作媒介中,水彩堪稱國民美術,一如台灣夜市被稱為國民美食一般,平易可人。水彩因創作及收藏的入門門檻低,往往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就歷史而言,台灣水彩畫的發展已逾百年,理論與實踐的質量均有一定奠基,札根於台灣社會與教育體制中甚深;就美感培養而言,水彩畫教育是涵養全民美學的基礎,有其媒材之優越性,幾乎大部分人的美感啟蒙都是從水彩或蠟筆開始。不過,有些哀怨的是,藝術形式在推陳出新、日新月異的競爭下,這項國民美術和全民美學相對地被忽視,在各式展覽中也有逐漸式微的趨勢。然而,逆風可以高飛,「2017桃園國際水彩畫展」以「活水」為主題,優秀的參展作品與深入淺出的展覽主題引起廣大好評與迴響。水加彩,天光雲影,源頭活水。藝術可以跨國界,當然也可以跨階級或界域。
如果說「活水」是「立」──呈現當今國內外水彩藝術的面貌與成果,那麼「2018桃園水彩藝術展」再以「水彩的可能」為主題,則是「破」。根據台灣國際水彩畫協會榮譽理事長、擔任此次策展人的郭明福表示:「將目標放在培養國內新一代水彩菁英,研發水彩超越傳統表現之可能方向,強調多元價值與改革創新,做更深、更廣的水彩札根工作。」他提出四個水彩可能性的方向:1. 新形式、新思維的可能;2. 新觀念、新媒材的可能;3. 銜接全民參與藝術的可能;4. 自由而多元價值的可能。此次展覽規畫在做法上有特殊的安排——郭明福邀集參展畫家進行一場工作坊,讓創作者凝聚自我突破的共識。廿四位「認同現代實驗精神」的水彩創作者要嘗試突破既有風格,以「研發水彩可能的新方向」為創作目標,並且少見地分享了此蛻變歷程中的創作自述;藝術對話甚為熱烈,期待激盪出新的藝術浪濤。
深究語義,「可能性」暗示著我們可能很少察覺的另一個方面:對現狀的不滿,認知到難度橫亙於前而期盼改善⋯⋯這終究要導向對此「不可能任務」的挑戰,期待最終能克服,享受振臂歡呼的振奮感。任何情境,成功的「不可能任務」比較精采動人,因為曲折離奇,因為人們樂見創新觀念、跳脫框架的意念在困頓中被實踐,因為人們相信「進步的力量」──光是這個詞就足以激勵人們的勇氣。「可能性」代表一種新價值的誕生與新方向的確立。新希望帶來興奮感,讓未來有所期待。即便是失敗的「不可能任務」也相當令人敬佩,當受挫者說出「我已盡力」(I’ve tried my best.),那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壯志豪情,同樣會博得滿滿的敬重。「可能性」的不確定性,讓想要攀登成功巔峰者想方設法,突破困境,生命彩度因此更為耀眼動人。
這次展覽,筆者暫列九種可能的分組,或許是探查這個聯展的暫時解讀路徑,當然,任何讀者也容許有自己版本的另類賞析方式。要強調的是,每一件作品都是綜合性的展現,分類的做法只是一種趨近作品的方式,因此每一位參展者並不限於如下的安排。
題材的可能:
專注於「物自身」的細膩描繪,營造靜觀萬物的自得心境,此時脈絡是否存在已無關緊要。李足新的「馬頭與人頭」系列如詩如畫;翁梁源的雕像則散發一種神祕而寧靜的內斂能量;許和捷的鳥瞰地圖提供一種地景的新感知,感性化地圖的冷冰感。
李足新 昨日之身2 2018 水彩、壓克力 13×18cm
翁梁源 加泰隆尼亞—白鳥之歌 2018 水彩、壓克力 79×108cm
技法的可能:
運用水性暈染特質營造流動效果,是水彩世界中最讓人流連忘返之處,值得窮究一生的實驗研究,只因視覺效果驚喜處處。連明仁的漣漪狀水漬仿擬樹皮上的苔痕;黃文祥將泡沫漬痕轉成蓮藕造形,頗有遒麗天成的趣味;林維新的暈擦技法應用於流體狀態,恰到好處。
馮承芝 涓涓不止江河生 2018 乳膠漆、壓克力、麻布 74×148cm
抽象的可能:
源自現代主義的抽象藝術已成為全球創作的密碼,水彩並不因材質而阻礙其抽象的可能,可與油彩並駕齊驅。馮承芝極簡的風景、董心如抽象表現主義式的自動書寫以及蔣玉俊拼貼式的組裝,均證明材質和理念並非相互侷限。
造形的可能:
視覺藝術的核心在於造形,水彩材質也可開發新的造形。陳文龍將地景轉換成山水語彙,沉靜而濃郁;鄭福成發展原始主義式的線條,搭配鮮麗色彩,營造出稚拙的神話世界。
陳文龍 山城映照A 2017 水彩 78×109cm
構成的可能:
畫面的構成永遠是視覺藝術中最有吸引力的部分,也是藝術家經營、研究的重心。何家濂以集合地景形成有趣的組構,林仁山則鑽研幾何與非幾何的組成,兩者主題不同但都具有音樂性的構成。
色彩的可能:
刺激視網膜的色彩,足夠撐起畫面的張力與強效;特別是水彩的流動性,讓色彩更有生命的跳躍感。張秀琴的粉紅色調,抒發浪漫激情;陳俊華細密而豐富的花葉描繪,讓自然色彩濛上一層濃郁詩意。
陳俊華 彩虹花園 2018 水彩 53×113cm
筆觸的可能:
水彩的輕盈靈動最能透過筆刷和色彩的竄流,呈現極致搭配,而線、形、色之間相互唱和,或和諧,或衝激,宛如合唱的樂音。朱榮培、楊治瑋、劉佳琪三位均有獨到的詮釋,風格也相當鮮明。
視域的可能:
將景觀同時開啟數個視窗,讓立體派的視覺效果為周遭環境增添豐富的興味。周運順與游雯珍便是以此手法描繪櫥窗和捷運,讓幻覺與現實並存,優游仙境人間。
素樸的可能:
水彩的細膩、輕柔是傳統優勢,自然抒情與物像詮釋也早已是主流,堅持這條道路並持續深化者,郭宗正、陳俊男、李招治與林英哲四位可為代表。
可能性不是無稽的空想、幻想,而是有具體步驟做為促成的條件。可能性的前提是超越的思維與視野。首先,要有敏銳的眼光和一種不滿足於現狀的態度,再來則要擁有一種改變的行動力,透過調查與研究了解狀況,不斷實驗、嘗試,以耐心和毅力克服一次次的失敗,最終達陣。總體的精神原則,可以蘇東坡的名言蔽之:「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在規範中破繭而出,藉由突破產生新典範,對水彩繪畫這門傳統藝術而言,更需如此。在這樣的企圖之下,「水彩的可能─2018桃園水彩藝術展」有了不一樣的姿態,嘗試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有些隱微,有些明顯,但終歸是呼應了可能性的召喚,想像力度加倍,鼓勵冒險,不論結果如何,面貌是可期待的,甚至具備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表現。水、彩、紙的邂逅,幻化出藝術的可能性,這是藝術超越性的最佳詮釋。水彩的可能性是藝術的可能性,也是臺灣美術的可能性。「水彩的可能—2018桃園水彩藝術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