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收藏與藝術活動高度成長的重要板塊
專訪努桑塔拉現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艾倫.席托
圖版提供/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in Nusantara(Museum MACAN)
私人美術館的崛起是一個全球現象,從Larry’s List與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於2016年出版的《全球私人美術館調研報告》中顯示,亞洲為緊接歐洲之後私人美術館比例最高的區域,截至報告統計為止,全球有33%的私人美術館選擇立足於亞洲地區。東南亞雖然不若韓國與中國擁有合計超過七十間私人美術館的可觀數量,但其私人美術館的收藏質量,儼然使該地區晉升為一不容小覷的勢力。
Museum MACAN外觀一景,現正展出草間彌生個展。
東南亞的私人美術館早自1997年就有座落於印尼爪哇地區的OHD美術館,近十年間私人收藏機構更是蓬勃湧現,且自展場設計、收藏品項,乃至活動內容與合作案規畫,都可見它們希望成為一方藝術發展代表機構的野心,並非僅是尋求在一展覽空間陳列作品。如馬來西亞吉隆坡的Ilham Gallery、泰國清邁之MAIIAM清邁當代美術館、越南胡志明市的工廠當代藝術中心(The Factory Contemporary Arts Centre)、菲律賓馬尼拉的平托美術館(Pinto Art Museum)等,這些私人美術館的成立,除了以私人藏品出發,重新梳理當地藝術創作脈絡,收藏多不侷限於本國作品,使東南亞各國的收藏實力與藝術市場動向更加引起國際關注,成為收藏與藝術活動高度成長的重要板塊之一。
左起Museum MACAN開幕展策展人安古.胡賈尼卡(Agung Hujatnika)、
館長艾倫.席托、基金會董事范妮莎.阿迪古梭莫(Fenessa Adikoesoemo)、
策展人查理.艾希(Charles Esche)於Museum MACAN開幕首展現場,背景為
安東.維哈索的作品〈Melt(三聯畫)〉。
筆者訪問2017年底甫於印尼雅加達開幕,當地首座以現當代藝術為定位的私人美術館——努桑塔拉現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in Nusantara,以下簡稱Museum MACAN)的館長艾倫.席托(Aaron Seeto),從這個新生館舍的收藏觀點、社會責任、館舍與企業的關係、策展策略,以及未來發展規畫等不同面向探看私人美術館的成型與運作。
一間私人美術館的開端
「努桑塔拉」一詞源自馬來古語,意思為「群島」,除了呼應印尼千島之國的地理特色,更象徵自此處望眼東南亞與世界其他地區。自雅加達市中心向西北沿著通往大雅加達區第三大城丹格朗的公路上,Museum MACAN所在的高樓顯得更加高聳、嶄新。該館由印尼藏家翁瑋光(Haryanto Adikoesoemo)創立,集結他廿五年逾八百件藏品,並聘請曾與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與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埃及館合作,以體驗設計知名的英國MET Studio設計規畫面積達4000平方公尺的場館。去年11月的開幕首展展出九十餘件作品,自19世紀印尼浪漫主義先驅拉登.薩利赫(Raden Saleh),到蘇佐佐諾(S. Sudjojono)、蘇加那.克爾頓(Sudjana Kerton)等印尼重要當代藝術家作品,與勞生伯、羅斯柯、利希特、朴栖甫等國際知名藝術家創作呼應,在廣泛的國際藝術史背景下,對印尼近代藝術發展進行閱讀,四個月展期累積了十三萬參觀人次,更讓外界對其之後的展覽有更多期待。
Museum MACAN開幕首展展出該館典藏,包含印尼及國際重要現當代藝術作品,圖為現場一景。
「對現今印尼的文化產業來說,基礎建設極為缺乏,因此他(翁瑋光)希望能夠打造一座功能性完整的大型展覽機構。」當被問及促使Museum MACAN從私人收藏走向私人美術館的主因時,席托是這麼回答的,「且創辦人也希望美術館能夠專注於藝術教育推廣,藉由向大眾分享藝術品及其背後的意涵,使年輕一代能夠接觸到好的作品;另一層目的則著眼於相關從業人員的培養,讓美術館能夠成為對藝術產業有興趣的年輕人的訓練場域,繼而促使他們留在國內為印尼的文化產業做出貢獻。因此Museum MACAN從一開始的定位即是為印尼大眾所打造,同時具備國際化觀點的館舍。」他帶著好聽的澳洲口音不疾不徐地繼續解釋美術館的創辦初衷。
席托認為Museum MACAN定位的獨特之處,在於該館對教育及公眾參與的重視,因此在活動規畫時也以此為目標,密切與各級學校合作,將藝術教學場地拉進美術館,成為在「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概念下營運的私人美術機構,並期待藉由引起公眾參與為人們創造前來欣賞藝術的機會與意願。(全文閱讀520期藝術家雜誌)
【9月專輯│從收藏到私人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