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感知的無盡詩性
巴黎東京宮「童年」展
強納生.莫那岡作品〈迪斯可獸〉Jonathan Monaghan, Disco Beast, Video (couleur, son), 18 minutes en boucle, 2016. Courtesy de 22,48 m², Paris
童年是靈感之泉,它從不曾喪失魔力,那分神祕感永遠不會消失,戲劇性永遠不會減弱,但每當我們嘗試保護、搶救什麼,結果往往是徒勞的,因為當我們談起「童年」時,所有思想對話的內容,總是指向已然缺席的主體與過往時光。在兒童的世界裡,我們能夠看到的是最為簡單、直接、未加修飾的內心表達,他們一反常態的傳統藝術訓練,用無際的想像力打造出了一個純粹的世界。而「遊戲」則是一種基本的、持續性的,也是人類必不可少的活動,它意味著自由與實驗,由此探索個人的能力與極限。「玩耍」是你我童年的共通經驗,透過巴黎東京宮的「童年」(Childhood)展,藝術家們得以藉由眾人普遍共有的成長經驗,傳達創作的相關思維。
在東京宮這場澈底顛覆想像的展覽裡,根據孩子所能理解的不同程度區分為八個主題展區:謎語、利維坦、預感之家、荒涼之界、紅色大門、憂鬱的房子、休閒時光與空想的邊界,讓人重拾不同於平時,甚至早已遺忘的感受,例如童年時期的憂慮、愉悅愜意,甚至於傷感與恐懼。菲力浦.格朗迪厄(Philippe Grandieux)的作品〈暗影〉描繪了正在觀看偶戲的孩子們,面對潛伏在布偶背後的狼的恐懼心理,快樂與恐懼兩種情緒相互依存。瑞秋.羅斯(Rachel Rose)的〈湖谷〉則以類插畫的影像拼貼,虛構出一隻結合兔子、狐狸與狗的形象的奇異動物,遊走於虛實莫辨的迷幻森林與都市居室之間。佩特里特.哈利萊(Petrit Halilaj)透過鋼筋雕塑勾勒出兒時的教室場景,愛心、火箭等圖案重現了帶有私人情感的集體記憶,森千裕則展示了兒時臥室中的私人記憶,其中展現了影視與消費文化對於青少年成長經驗中的身分建構與自我形象投射。
穿著色彩絢麗道具服的小丑,或席地而坐,或背靠牆壁,或躺在地上進入夢鄉,這是瑞士藝術家烏戈.羅迪納(Ugo Rondinone)的作品〈孤獨的詞彙表〉,「無言」的視覺表達往往帶來最為強烈的感受,此處散發出「歡迎加入」的嘉年華信號,充滿無限夢幻與童真的光線與色彩,如同彩虹幻境般將人們包攬於中,羅迪納希望這件作品如同彩虹將色譜中的所有顏色都納於其中,「大家在此伸出共舞的手,所有人的情緒與感官體驗盡在其中。藝術創作很像一種神祕的研究。我用屬於我這個時代的藝術形式進行創作。最重要的不是讓觀眾站在作品面前,而是讓觀眾進入到作品內部。最重要的是讓每個觀者認出一些已然存在心底的東西。我的願望是與他人溝通,而最好的溝通方式是使用對方已經了解的詞語和感受。」羅迪納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試圖理解世界以及理解自身。每件作品都是一次提問,然而我並沒有答案。每一個問題本身都會牽連出另一個問題。對我來說,每個人都可以是一件作品,每個人都可以以自己希望的方式解讀作品。藝術家提出問題,嘗試賦予情感,留給每個人尋找自己對於事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