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聲交雜.南行覓跡
香港M+藏品中的東南亞
「倘若『東南亞』一詞單單指向共有的地理位置和政治聯繫,而非共同的文化特徵,那我們可從本次展覽得到什麼收穫?區內種族、宗教、文化千差萬別,我們尋覓的又是什麼?……通過展示藝術作品、設計物品、檔案文獻,呈現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製片人如何回應他們所處的本土、本國以至全球觀點,揭示一些會帶來多重解讀的個人觀點、個別時刻和微觀歷史……,希望通過這次首度呈現來自及關於東南亞的M+藏品,可以啟發新的觀看方式,使人以更寬廣的眼界和更細緻的視野,審視及跨越不同領域和文化界限。此外,亦可藉此機會擴大香港的文化想像,使之延伸至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以外更廣闊的世界 ── 一個無論歷史或社會現況都與香港息息相關的世界。」 ── 策展人姚嘉善及王蕾「南行覓跡:M+藏品中的東南亞」展覽導言〈覓跡更廣,觀察更深〉節錄
M+博物館推出了一檔細膩精彩的展覽「南行覓跡:M+藏品中的東南亞」,你或許感到好奇:「東南亞」作為一個地理名詞、政治名詞、文化名詞,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此錯綜複雜,一座尚未落成的美術館,如何透過館藏而捕捉這樣的區域輪廓?一座位處香港,自許放眼21世紀亞洲的新形態美術館,又是如何看待這一個區域?
左 「南行覓跡:M+藏品中的東南亞」展場空間 右 WOHA建築事務所作品〈新加坡達士敦坪組屋建築設計比賽模型(2001年)〉WOHA Architects, Model, Duxton Plain Housing Competition, Singapore, 2001, M+, Hong Kong. Gift of WOHA Architects, 2014© WOHA Architects
藏品作為博物館發展脈絡
M+博物館正在規畫中,預計於2019年揭幕。於博物館大樓建築體正式完成前,相關展覽計畫以園區內的一座臨時展覽空間「M+展亭」為家,於正式開館前,展示屬於M+的獨特解讀觀點,作為呈現M+藏品脈絡的前哨站。
自2016年展亭完成起,現已舉辦第七檔展覽,其中不乏檢視藏品來由、區域關係、透露M+視角的展覽,包含2017年的「廣東快車」一展,以M+獲中國大陸藝術收藏家管藝捐贈「廣東快車」整體項目為引子,向策展人侯瀚如於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策畫的大型展覽「緊急地帶」致敬,探討自90年代起中國大陸的都市化與全球化現象,並審視這些現象對於珠三角地區文化景觀的影響。由馬唯中策畫的「似重若輕:M+水墨藏品」,亦由館藏出發,檢討「水墨」作為藝術史分類類別的邊界,推展藏品中水墨的內涵以及可能範疇。
無法被框限的軌跡
展覽一開始便懇切地提出一項疑問:「東南亞」究竟是否可以作為一個化約的有效地理標籤?這樣的標籤背後,又代表了怎樣的權力角力及政治認同? 要解決這樣的提問,「南行覓跡」將自身定位成一場持續的探索,允許開放式回應的並存,透過「在地脈絡」、「國家與政權」、「跨國流動」三個主題、超過80組的作品,檢視中國大陸以南、印度以東,涵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現代國家的區域,展陳物件類型包羅視覺藝術、設計、建築與動態影像,這些作品或於東南亞區域內製作,或是與東南亞的地理文化主題切身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