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美學思潮的同溫層
1968年是一個生命力與創造力恣意飛揚的年代,滿懷理想的年輕世代成為世界舞台的焦點,澈底顛覆因循故習的社會規範與時尚符碼。50年後的今日,這般自由奔放的態度與探索本真的精神仍散發澎湃活力,啟發迪奧(Dior)品牌創意總監瑪麗亞.葛拉西亞.奇悠利(Maria Grazia Chiuri)設計的靈感。
1968年五月學運時的巴黎街頭,無疑是迪奧2018年秋冬秀場布置的主題,長排座椅、牆壁與伸展台上貼滿了超過3000張海報。一進入展場,以1968年出版的雜誌封面拼貼而成的巨幅裝置即映入眼簾,其中穿插著「人類的一半是女性」等女權抗爭口號。除了圖像與文字,秀場布景還包括當年的攝影作品,如記錄「不列顛迷你裙保衛會」(British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Mini Skirts)成員在迪奧精品店前遊行的照片。這個史無前例的運動,不僅捍衛女性穿著迷你裙的權利,也啓發馬克.波昂(Marc Bohan)設計出「迪奧小姐」(Miss Dior)系列,並賦予瑪麗亞.葛拉西亞.奇悠利結合當代潮流與美學思維的靈感。
瑪麗亞.葛拉西亞.奇悠利2018年秋冬時裝設計的影像創意以高達的電影《女人就是女人》為靈感(Photo: Morgan O'Donovan)
迪奧與新浪潮
迪奧創造出「新風貌」(New Look),就像高達(Jean-Luc Godard)和一群電影人引領了新浪潮(Nouvelle Vague),兩者劃時代的遠見激蕩出燦爛火花。「新浪潮」一詞誕生於1957年,源於女記者芳斯華茲.季胡(Françoise Giroud)一篇關於法國年輕人的報導。這個詞彙隨後被已經成為導演的《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火爆影評的高達與楚浮,用於稱呼當時蔚為風潮的一個電影流派。「新浪潮電影」的成員除了高達、楚浮外,還有希維特(Rivette)、夏布洛(Chabrol)、侯麥(Rohmer)等導演。埃德加.莫漢(Edgar Morin)在〈新浪潮發跡的環境〉中指出,他們以「作者電影」(cinéma d’auteur)顛覆學院派作風,訴求「一種擁抱生命和更多當下真理的風格」,同時渴望「觸及更多的唯美主義,投入文學的懷抱」。
奇悠利本季時裝設計的影像創意便以高達的電影《女人就是女人》(Une femme est une femme)為靈感,在他掌鏡下的1960年代女性,自身就是風格的化身,如同一則「行動中的宣言」,身披象徵革命的紅色,那是深受高達青睞的顏色,而最佳代言人就是優雅和狂放兼備的安娜.凱莉娜(Anna Karina)。《女人就是女人》電影中的阿爾弗雷問凱莉娜所飾演的安琪拉說:「妳在想什麼?」安琪拉以重申生命本質的自明之理回答:「我想我存在。」這種充滿機鋒的新浪潮經典格言,為銀幕影像下了精湛註腳,正如1968年五月學潮海報上那些既像「耍嘴皮」又充滿存在主義思維的絕妙畫面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