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畫冊與一檔典藏展
與維也納路德維希現代藝術博物館55件館藏的親密約會
「最終,收藏並非只是一種理性增長,也非一項透過購入關鍵作品填補空缺的義務;收藏同時是針對被風尚和趨勢所遺忘的事物,進行重新發現與再討論。維也納路德維希現代藝術博物館歷屆館長,皆致力拓展並豐富化館藏,透過個人興趣、信念、各種因緣際會,使大眾對於館藏的印象更加多元,這其中,所有博物館觀眾、教育人員、策展人都對於『館藏印象』的拓廣,具有相當貢獻。想僅僅藉由一本書來概括性地總結館藏的複雜性、藝術家自傳,以及藝術家的思想和工作邏輯,這樣的任務似乎過於龐大。畢竟,切入點和視角無時不在改變,藝術史也不斷被改寫,看似抵定的分類時常挪移,這些所謂壁壘分明的藝術運動『主義』也可能變得索然無味或是隨時遭到廢棄擱置。」──維也納路德維希現代藝術博物館執行館長卡拉.克勞斯(Karola Kraus)暨典藏主管蘇珊.紐伯格(Susanne Neuburger)
畫冊是展覽的衍生附屬?抑或書籍本身可以是展覽的主體?維也納路德維希現代藝術博物館透過典藏品的再書寫與觀看,化為美術館龐雜館藏的一個小註腳。《55場約會》(55 Dates)這本別出心裁的典藏圖鑑,以畫冊出發,展覽為視覺參考的衍生,透過細細賞析55件典藏作品,試圖捕捉藝術史洪流中湧動的不同藝術運動,在奧地利首都掀起一場低調的思辨革命。
雷夫.戈格斯1970年作品〈氣流〉Ralph Goings, Air Stream, Oil on cotton duck canvas, 152x213x4cm, 1970. mumok 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 Leihgabe der Sammlung Ludwig, Aachen / On loan from the collection Ludwig, Aachen seit / since, 1978. Photo: mumok© Ralph Goings, 2018
藏品定位和演變
曾經到過奧地利,或是嚮往維也納藝文風氣的朋友,想必對城裡傲視全球的綜合博物館區不陌生,維也納博物館區占地總計超過6萬平方公尺,號稱是世界最為龐大的博物館群之一,含括維也納路德維希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Foundation Ludwig Vienna)、利奧波德藝術館(Leopold Museum)等較為古典的博物館,也涵蓋現當代美術展覽空間,更包含一座專門作為舞蹈中心、建築中心,也是行之有年、具將近70年歷史的維也納文化節的舉辦所在,同時亦是維也納電影節以及無數大小藝術駐村計畫的主辦機構。
由紙上展開的展覽
「55場約會」邀請觀眾與55件藝術品,以一種近似「相親」的形式相遇。館方籌畫《55場約會》這本畫冊,讓第一層的視覺遇見,在紙上先展開,期望將畫冊策畫為一場書中的展覽,更為體感的身體經驗,則透過博物館參訪,來完成物件與觀者之間的互動。這樣的操作,反轉了常見的思考邏輯,讓畫冊翻身作為展覽視覺呈現的核心,過往被視為一切的「展覽」,在這樣的框架下,則被刻意定位為附庸。
畫冊分為五個章節開展:「社會動盪:新藝術?現代主義的實驗」、「瘋狂後的新達達主義:影像與物件的危機」、「藝術、社群、購物:物件崇拜和生活裡的藝術」、「行為藝術和發生:城市作為行動場、身體為畫布」、「反思與拒絕:誰決定哪些東西可以進入博物館?」讀者將透過這些大哉問的精彩主題,優游於20世紀早期至當代藝術的關鍵問題,展開與55件館藏品的私密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