踰越與純潔
巴爾杜斯的巧妙平衡
撰文|奧利維耶.伯格倫.編譯|吳礽喻.圖版提供|Fondation Beyeler(《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10月號133期)
巴爾杜斯 Balthus, 1948. Photo: Irving Penn© The Irving Penn Foundation
瑞士貝耶勒基金會(Fondation Beyeler)舉辦「巴爾杜斯」(Balthus)特展,身兼藝評與收藏家身分的藝術史學家奧利維耶.伯格倫(Olivier Berggruen),以全新的角度審視巴爾杜斯作品中空間與人物的布局,藉此探討藝術家如何奉獻一生,追求雜糅古典藝術與心理懸疑張力的創作。
巴爾杜斯藝術生涯的首場個展,於1934年在巴黎的超現實主義運動發源地「皮耶畫廊」舉行,當時巴爾杜斯只展出了七件油畫,但就足以引起騷動。
現代主義範疇中的獨創之路?
巴爾杜斯的取徑是特殊的,因為他抽離了新即物主義與超現實主義者,雖然巴爾杜斯認同它們提倡的「自動書寫」可以輔助藝術家精神性當中的潛意識力量,但卻無法為人類經驗提出一個令人滿意的樣貌。他另外尋求表達自我對於詭譎世界感受的創作之途。事實上,他的早期作品表現出對於存在於世的敏銳覺察,並試著擴增「寫實」概念所能容受的範疇,藉以抒發他的種種觀察。第一眼觀看他的作品,會覺得巴爾杜斯的作品是古典的,趨近學院派的風格,但卻又保有風格的曖昧:誇大的古典風格、相對來說較為淺薄的畫面深度,以及戲劇化的色彩表現,都屬於他的特色標誌。
巴爾杜斯的單色調劇場
就算巴爾杜斯給觀者一幅看起來傳統的畫,內藏的含意仍挑戰既定認知習慣,他不屑於僅僅作畫──像達利、馬格利特、坦基那樣精確、寫實地描繪夢境──他偏好敘事與虛構,以夢境般的場景,處理現實生活中的模特兒,這些「單色調劇場」被約翰.羅素(John Russell)劃分為隸屬於傳統劇場舞台設計繪畫的領域。從戲劇延伸到巴爾杜斯後期的作品,1930、1940年代的肖像作品也充滿了同樣的情緒張力,場景與人物的安排構成,是造成感官張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