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趣─原臺南警察署建築修復展
臺南市美術館於2018年10月17日在1館進行試營運。美術館兩棟館舍中的1館位於市定古蹟原臺南警察署,2館則為由日本坂茂建築設計事務所打造的新棟建築,展覽即以1館原臺南警察署為主題進行爬梳。
臺南市美術館1館正門山牆
不同場域會因本身的歷史、時代、空間而產生各式各樣氛圍,進而影響人們身在其中的感受。原臺南警察署由原本負責社會治安的行政空間,轉變為以藝術文化陶冶身心的展示空間,隨著功能的轉變,在修復過程中也依需求進行部分調整。展覽以建築主體本身為主角,帶領觀者重新認識這棟建築;該棟建物不再是從前那個除了警察外,只有犯罪者或被害人才會進出的司法牢籠,而是開放給大眾、能徜徉其中吸收及交流藝術新知的自由空間。
繼臺北南警察署拆除後,落成於1931年11月的原臺南警察署成為臺灣目前現存年代最早的警察署建築。在建造警察署之前,原址最早可追溯到清初康熙年間臺南府七寺八廟之一的龍王廟,在當時為當地的信仰中心。後來,龍王廟遭到強制拆除,同樣區域內的兩廣會館則被保留下來,陸續做為軍民俱樂部、學校及臺南州立教育博物館之用,成為當時的文化教育中心。而後因受戰火波及,兩廣會館被毀,僅留下警察署建築體的部分得以重建,以代表社會秩序、權力中心的警察署之身,屹立於此地近八十年之久。2011年6月17日,時任臺南市長賴清德宣布臺南市警察局與公十一停車場為臺南市美術館預定地,警察局行政辦公中心移至新營,這棟建築體才結束做為警察署位址的階段性任務,並被選定為臺南市美術館預定地。
展覽主題「體趣」一詞,引自《宋書.范曄傳》:「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意指事物中的意趣並非言語所能全及,其中意外生成的樂趣更是無窮盡。展覽將以建築的「體」本身出發,剖析構成建築體的點、線、面三元素,述說1館的故事,讓民眾可以對建築更加認識、了解其時代意義。臺南市美術館1館不只延續歷史建築的生命,更承續最初臺南州立博物館的精神,在做為代表社會秩序、威權中心的警察署後,以全民美術館的身分轉生,繼續在臺南這塊土地上發展為培養大眾藝術涵養的場域,發揮其教育功能。
點─建構與修建的人
點,為構成體的最初元素,在建造建築時,最初的出發點便是建築的設計者;而在往後接手修建的人,則做為許多獨立的點,點與點又因這棟建築產生關聯,便串起整個發展的時間軸。因此,「點」部分將介紹建築過去的設計者,以及在現代進行研究、調查及修復的相關建築師們。
首先要談到的便是最初的起始點,該棟建築物的設計者:梅澤捨次郎。梅澤捨次郎為日本石川縣人,自東京私立工手學校畢業後,便來到臺灣擔任公家機關建築師,曾任職過臺灣總督府土木部營繕課勤務、民政部土木局營繕課勤務、高等商業學校新營工事主任、臺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勤務等職務,也因此留下許多重要建築,如末廣町店鋪住宅、林百貨、新竹專賣局、臺灣省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菸酒公賣局嘉義支局廳舍等。當時,因受新藝術風格的影響,整體建築風格從古典轉變為現代,而梅澤捨次郎也不例外,在建築上採用許多藝術裝飾式樣的設計,反映出當時極具實驗性的過渡時期建築成果。原臺南警察署則為1931至1933年梅澤捨次郎擔任臺灣建築會臺南州支部長期間所設計,與林百貨為同一時期作品。
臺南市美術館1館二樓親民堂一景
自1998年列為市定古蹟後,委由韓興興建築事務所進行原臺南警察署研究調查,當時尚未決定做為美術館用途,而是以警政博物館為規畫方向進行調查。當時的研究相當完整,日治時期所留下的建築設計圖及內部裝修說明皆收錄其中,並於2006年出版為《臺南市市定古蹟「原臺南警察署」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成為日後進行修復工程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在2011年確定臺南市美術館選址後,便開始進行古蹟修復,經公開招標評選,由承攬本館1、2館建築設計工程的石昭永建築事務所負責古蹟修復設計,並由郭俊沛建築事務所擔任監造方及撰寫修復報告書。國內少有古蹟再利用為美術館的前例,因此在古蹟修復的過程中,為轉換空間使用功能而遭遇許多挑戰,兩者憑藉在古蹟修復經驗上的豐富資歷,在整個修復過程中提出許多專業建議,使得古蹟在修改部分設計之際,仍能盡量保留最具價值的特色。
線─時間的軸線
線,即指軸線,以時間軸的方式梳理臺南市美術館1館前身在每個時期的轉變。從地理位置的歷史更迭開始探究,利用每個時期的地圖展示,以及當時所留下的文獻資料,呈現臺南市美術館1館原址的每一段前身以及其周遭環境的變遷。
在清朝時,根據地圖記載,該址原為臺南府七寺八廟之一的龍王廟,但當時的龍王廟外觀並未留下紀錄,僅在一張拍攝重道崇文坊的老照片中捕捉到建築一隅,仍因資料不足而無法詳述其原始樣貌及準確位置。1877年,相鄰區域建設了兩廣會館,為當時旅居臺南的粵桂人士營建之會館,是臺灣曾經存在過規模最大的粵式建築。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日人將龍王廟拆除,保留兩廣會館繼續使用,並一度將其改為臺南州立教育博物館,成為台灣第一座開放給社會大眾參觀的博物館,形成當時的文教區域。1930年,政府選定龍王廟原址為警察署用地,並於1931年建造完成,持續屹立至今。在這八十七年歲月中,雖曾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遭盟軍轟炸掃射的威脅,卻僅在南門路側牆面留下掃射痕跡,並未毀損建築本體,唯相鄰的兩廣會館在戰火中付之一炬,已不復在。光復後,警察署不改其功能,仍做為警察局之用;考量使用上的需求,建築增建許多部分,並在1970年代為統一警察機關辨識,將整棟建築漆成紅磚白線收邊的樣貌,直至近幾年進行修復工作,才將其紅色外牆剝除,還原建築最初的原色。(全文閱讀521期藝術家雜誌)
【10月特別報導│臺南市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