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與藝術的臨界點
高登.瑪塔-克拉克的空間詩學
活躍於1970年代紐約藝文圈的高登.瑪塔-克拉克(Gordon Matta-Clark, 1943-1978)在藝術、建築、街頭文化與飲食等多重領域裡,賦予概念藝術諸多影響。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以「前衛的行動者」為策展主軸,舉辦「高登.瑪塔-克拉克:空間異變」(Gordon Matta-Clark: Mutation in Space)個展,從瑪塔-克拉克對於即將拆除的建築進行切割、將司空見慣的日常建物轉化成新生時空的「建築切割」(Building Cuts)系列作品,到和藝術家一同參與的「食物」(FOOD)餐廳經營計畫,加上以街道為舞台的展演,可見瑪塔-克拉克的涉獵極為廣博。此次展覽藉由雕塑、錄像、攝影、素描與相關文獻約200件作品,構成瑪塔-克拉克在亞洲的首次回顧展,藝術家所留下的種種嶄新概念,提供觀者思考如何真正落實生活的各式啟發。
此外,1970年代的美國,以電影與音樂等大眾文化風靡全球,這股現象也反映在當時的日本年輕人次文化,本次展覽也試圖將時代的激情傳遞給現今的社會大眾。以下將依照展場主題規畫,說明瑪塔-克拉克的創作意涵。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高登.瑪塔-克拉克:空間異變」展場空間(攝影/黃士誠)
港口:作品〈一日之終〉
1975年6月,得到獎助金的瑪塔-克拉克雇用兩名友人,私闖在哈德遜河沿岸面向西街的碼頭倉庫,進行〈一日之終〉的創作。這個倉庫鷹架下的小河流經建物,他想要切除的部分延展至南側牆壁,形成一個如同半圓形的窗。瑪塔-克拉克希望這個開口一年四季都具有作用,製作出的切口,使得地軸傾斜、隨著季節改變高度的陽光,能夠灑進倉庫內部。此外,伸往哈德遜河的建物西南部,預想為球體的八分之一,沿著底部將西南角落的地板去除,在西側正面的壁中央畫上大圓,與球體斷面的圓弧疊合,割出如同貓眼的形狀,同時切下西南角的屋頂。
瑪塔-克拉克將這個倉庫形容為「基督教巨大的巴西利卡教堂」,西側的切口則稱為「薔薇窗」,倉庫後面具有垃圾處理場的煙囪是過時廢屋的特徵,這裡原本是巴爾的摩到俄亥俄鐵道的裝卸倉庫,作品可追溯至19世紀後半美國與原住民的衝突,完成橫跨大陸鐵道的歷史。另一方面,因為海上運輸而需要大規模的港口,19世紀在河口建造的碼頭已不再使用,1960年代後半大量失業的港灣勞動者也成為社會問題。此外,這側碼頭也是聚集於克里斯多福街的同志社群屬地。紐約市政策的停滯,一方面使多數人曝於險境,卻也是城中管理未能觸及的自由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