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世代的帝國之路
艾德.魯沙「帝國之路」個展
走進名畫群集的倫敦國家藝廊,直達三樓展場,映入眼簾的是艾德.魯沙(Ed Ruscha)的個展——「帝國之路」(Course of Empire),在第一展廳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展出。位於倫敦的國家藝廊建立於1824年,目前為止已藏有逾2300幅中世紀以降至20世紀的名家作品,艾德.魯沙頗為「當代」的畫作風格在其中顯得獨樹一格。這位生於1937年、引領著1960年代藝術潮流的美國普普藝術家,如今已年屆80,確立了其跨越時代的領航地位之餘,仍相當活躍於當代藝壇。
「帝國之路」展出的「藍領」(Blue Collar)系列,是魯沙在2005年代表美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間隔了十餘年此系列再度以個展的形式呈現。他創作於1992年的「藍領」黑白系列作品,描繪洛杉磯的城市建築景觀,同一個系列延續到了7年後,彩色版本映照的是同一個場景,卻已人事全非。在挑高天花板的展廳中,十幅畫作被上下並排而掛:上面是早期的黑白系列,相應的彩色畫則在視角的正下方。每個配對都能夠被互作比較。這系列畫作的構圖皆只露出一部分的建築物頂端,誇大的仰望角度以及詭譎多彩的天空,讓觀者被迫由仰角觀看建築。
艾德.魯沙 昔日的Tool & Die標語建築 2004 Ed Ruscha, The Old Tool & Die Building, Acrylic and coloured pencil on canvas, 132.4×295cm, 2004.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2005.135© Ed Ruscha / photography Paul Ruscha
如同發展於東岸的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和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魯沙的藝術訓練也根植於商業藝術,他曾以平面設計為業,任職於知名的藝術雜誌《Art Forum》,對文字和排版的興趣,最終成為其繪畫、版畫與照片創作的主要形式。魯沙作品裡面的文字神祕、有趣,有時看似平淡日常,但卻蘊含了許多他所欲傳達的訊息。
這個特色可見於「帝國之路」展出的5組作品當中。5組最初的作品不約而同地都由字母T作為開端,並走向截然不同的改變:招牌上標示著「Old Tech-Chem Building」的化學大樓,映照著歷經歲月漂洗過後的字母仍隱隱約約,新招牌「Fat Boy」鮮紅色亮得刺眼,同樣豔紅的天空,則飄著幾朵黑色的雲朵;曾經寫著「貿易學校」(Trade School)字眼的黑白建築,在新的階段中字跡已經被消除,並且被腐鏽的鐵絲網團團圍繞;以「Tool & Die」作為標語的模具工廠建築,經過歲月更迭,被換上類似漢字或韓文的無意義字體,牆壁上的塗鴉更如雨後春筍般冒現;標有「Tires」的輪胎工廠,標語被抹去,建物本身反而擴建了;最後一組作品則是寫有「Telephone」的公用電話亭,它在後來的創作中澈底消失,取而代之的只有枯樹與電纜,泛著一股惶惶不安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