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漫畫發聲
專訪前任台北市漫畫工會理事長鍾孟舜
撰文/蔣嘉惠(《藝術家》2018年10月號521期)
於9月落幕的「千年一問—故宮鄭問大展」,便似展名一聲喝斷的提問,激起湧浪般來自各方的思辨。漫畫雖不可否認地是一種文化產物,卻長期在公眾的認知中有著不一致的地位;今文化部推行扶植、推廣漫畫文化和產業的政策,如位於台北華陰街的首座台灣漫畫基地已於4月宣布啟動,台中國家漫畫博物館預計於2020年落成,《CCC創作集》的復刊、「漫畫輔導金」的創作者補助項目等,在青年時期即投身漫畫創作、經年致力倡議漫畫推廣的鍾孟舜眼裡,當是樂見的舉措,他也表示在另一方面,如何建構健全的產業組織鏈和台灣漫畫認同的全民意識,亦是當前台漫發展階段所需要思考的面向。
韓國漫畫影像振興院外觀一景(圖版提供:鍾孟舜)
鍾孟舜以日本「常盤莊」計畫和韓國漫畫影像振興院兩者均為著重創作端的支持系統為例,做為台灣漫畫基地的組織概念參照;此外,鍾孟舜也建議漫畫基地應設有專屬販售台灣原創漫畫的功能,面對讀者多偏好閱讀日本漫畫的慣習,台灣漫畫創作者處境相對艱難,若作品難以觸及大眾,便無法發揮對社會和產業的影響力,創作者亦難以為繼。而此次故宮鄭問大展,不僅以作品本身的美學獲得矚目,更喚起漫迷過往對台灣漫畫曾經記憶,有的更自發地參與宣傳工作,而對鄭問陌生的觀眾也關注到台灣本身的優秀作者,體現漫畫牽動文化與社會的潛在力量。(全文閱讀521期藝術家雜誌)
【10月專輯│漫畫靈光走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