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象世界的快感迷蹤
來場與藝術家的感官遊戲
丹尼爾.寇克斯作品《幻影之旅》(電影定格畫面) Daniel Crooks, Phantom Ride (film still), 2016, Two-channel HD video/colour/stereo sound, 16: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nna Schwartz Gallery, Melbourne © Daniel Crooks
眼見為憑?打開雙眼,你,看見什麼?
是愛人剛睡醒的臉龐;是鏡中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影像?眼睛作為感知的直觀先鋒,先入為主,為其他感官設立世界模樣的命題。但,我們真的可以完全相信眼睛嗎?
「欺瞞」的感知,總激發著藝術創作者的腎上腺素。藝術家除了希望能以非自然之物,喚起人對自然經驗的似曾相識,也希望其創作能在真假曖昧的虛實轉換之間,造成視覺與感知連線的暫時短路,提供觀者一種與普遍一致性經驗相悖的「真實」錯覺體驗,創造不可思議之驚豔。
慕尼黑美術館(Kunsthalle München)在此主題下,策畫「欺瞞的快感」(Lust der Täuschung)展覽,從繪畫、影像、雕塑、建築、設計元素到VR虛擬實境,它們作為歷史的流轉標線,呈現藝術家與觀者間幾百年來的幻象遊戲。
左 皮埃爾.吉盧作品〈掛在木板上的葡萄的欺眼畫〉 Pierre Gilou, Trompe l’œil with hanging grapes, 1992, 41x33 cm, oil/canvas, Possession of the artist © Pierre Gilou 右 科尼利厄斯.杰斯布萊希茨作品〈有工作室牆面和虛空派靜物物件的欺眼畫〉 Cornelis Gijsbrechts, Trompe L’œil with Studio Wall and Vanitas Still Life, 1668, 152x118 cm, oil/canvas © 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Copenhagen
欺眼:「忽視」與「凝視」的拉鋸
17世紀在荷蘭與法國興盛的「欺眼畫」,是經典的錯視把戲。與透視法反其道而行,「欺眼畫」講求的並非引領觀眾遙望畫布彼方的穿透力,而是利用技法,將畫面上的物體朝觀者此方膨脹以呈展立體。從〈有工作室牆面和虛空派靜物物件的欺眼畫〉、〈有信件,伊拉斯謨鹿特丹的版畫,羽毛筆,懷錶,密封蠟和其他物品的欺眼畫〉、到路易斯.利奧波德.布瓦伊(Louis-Léopold Boilly)在18、19世紀間所繪的〈有一幅畫背面和貓、樹樁及懸掛在畫架上的魚的欺眼畫〉,它們的線條在光影中成為輪廓;它們以略帶些微破綻的近乎真實,對觀眾施展魔法。
左 利維亞.瑪琳作品〈遊牧民族圖樣〉 Livia Marin, Nomad Patterns, 2018, 38x21x10 cm, ceramic, Loan of the Artist, © Livia Marin 右 費魯奇歐.拉維雅尼作品〈振動良好的櫥櫃〉 Ferruccio Laviani for Fratelli Boffi, Good Vibrations Cabinet, 2013, 215x116x52 cm, walnut wood © Fratelli Boffi
翻轉材質:經驗期待的反差對比
在展場中,一座擁有傳統花紋的核桃實木櫥櫃,以看來如訊號不良的扭曲視覺畫面,矗立在觀者眼前。這是義大利設計師費魯奇歐.拉維雅尼(Ferruccio Laviani)以對傳統與數位科技關係的反思所打造的〈振動良好的櫥櫃〉,這件作品以強烈的視覺,對觀者的感官玩弄著雙重欺騙:通常只在屏幕上看到的數位訊號效果,突然成為實體存在,而櫥櫃竟非以數位技術製作,而是產出於匠師之手。
蘿瑞.安德森與黃心健作品〈沙中房間〉 Laurie Anderson in cooperation with Hsin-Chien Huang, Chalkroom, 2017, 3D rendering of the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s, Courtesy of the artists © Kunsthalle München, Photo: Michael Naumann / Tiefenpixel
平面之後的虛擬空間
藝術家常以視覺的經驗誘拐身體性的空間體驗。蘿瑞.安德森與黃心健在2017年共創的VR劇場〈沙中房間〉,以真實空間裝置與數位技術的合作,開啟觀眾對於藝術理解的另一章。安德森以她的圖畫與文字為觀者建立了一個故事舞台,觀者在帶上VR眼鏡後,可以跟隨文字圖畫的消長變化,在奇幻想像的宇宙風景中騰空漫遊翱翔,並以自己的旅程經歷述說可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