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分離派與紐約街頭藝術的交遇
路易威登基金會席勒與巴斯奇亞大展
20世紀初的席勒(Egon Schiele)與20世紀末的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分別來自歐洲維也納與美國紐約,他們的人生和創作經歷同樣短暫卻精彩,因此充滿無比魅力。兩人皆於28歲英年早逝,且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迅速成為所屬時代的藝術界重要代表人物。他們的卓越作品可說都源自於對生活的熱情,並在21世紀的今天,成為新世代心目中的真正「偶像」──「藝術的必要性」是他們兩人傑出作品體系的主要元素。
「我將達到一個境界,人們會注意到我每件『充滿生命力的作品』的偉大之處。」席勒如此寫道。他跳脫了既定的藝術學院體系,拒絕依循過往傳統。對他而言,「世上沒有現代藝術,真正的藝術是永恆的」。
依循著席勒的這般概念,巴斯奇亞的作品最初是畫在牆上,而要了解他的作品,就必須了解賦予這些作品生命力的叛逆精神,以及企求打破固有秩序並逃離教條與階級的渴望。巴斯奇亞的創作主題元素是「打破特權階級、英雄主義與街頭文化的交織」。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為席勒與巴斯奇亞兩人的作品舉辦各自獨立的展覽,展品的規畫安排充分尊重個別作品系統的獨特脈絡,提供觀眾同樣豐富卻又彼此截然不同的時代風貌。
席勒之作是1900年代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的藝術與文化切片。當時的維也納是引領知識與藝術生活的中心,以維也納分離派為號召,孕育蓬勃的知識與藝術現代化運動。巴斯奇亞則呈現1980年代早期紐約的樣態,作品當中展現出地下社會與都會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以及對於藝術和身分認同的相關質疑。
席勒與巴斯奇亞兩人創作風格的獨特性,讓這檔展覽符合路易威登基金會典藏的四大主題之一:藝術家的主觀與表現主義觀點。正如蘇珊娜.帕吉(Suzanne Pagé)的評論:「藉由畫作寫照的永恆性,兩人張力十足的傑出作品體系,利用格外令人驚豔的線條,精彩且貼切地詮釋了深沉卻非常具體的悲傷。在席勒的作品中,變形扭曲的線條突顯他擔憂的問題,並透過他自我訓練下的不斷自省與嚴謹的觀察,檢視他的模特兒並大膽呈現原始的性慾。畫中處處流露出悲劇的預感。巴斯奇亞的作品中融合了年輕活力,以真正憤怒所帶動的線條呈現了黑人的存在困境,以及這位藝術家痛苦地理解到黑人在藝術界受到的忽視,尤其是在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