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亞洲的提問
2018關渡雙年展「給亞洲的七個提問」
自2008年首屆關渡雙年展「夢」開始,一直到上屆雙年展2016年「打怪」為止,關渡雙年展始終做為台北連結亞洲各地藝壇的重要節點。關渡雙年展成立之初,即以擴張關渡美術館及台灣藝術圈和亞洲各國直接的聯結為主要目的,取消主題及論述類的聯展形式,著眼於網絡關係的建構以及藝術家個人的表現性。在前五屆關渡雙年展的努力之下,許多目前在亞洲藝壇頗有影響力之策展人及藝術家,都曾參與過此雙年展之交流,並且留下了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紀錄。關渡雙年展於本屆邁入第六屆,並且即將屆滿十週年,新任關渡美術館館長林宏璋認為,關渡雙年展到了應該轉向的時間點。若說曲德益館長時期的五屆關渡雙年展是給亞洲藝術的情書,則本屆雙年展正如其題,是七封給亞洲的提問。
何子彥 東南亞關鍵詞典 2016 錄像裝置、物件、文件、燈箱 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版提供:關渡美術館)
在過去關渡雙年展的傳統中,多著重於地域的平衡和在地化的表現,制度上每屆邀請十位策展人搭配十位藝術家,其中兩組來自台灣,另外八組則是來自其他亞洲國家。關渡雙年展過去曾邀請來自日本、南韓、中國、香港、越南、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印度、澳洲等國的策展人與藝術家,且強調需邀請較有在地性,或長期於在地工作的藝術實踐者。本屆雙年展「給亞洲的七個提問」做為一個新階段的開始,一改過去的制度,企圖透過在地和歐美,以及更為側重論述深度的視角,重新檢視「亞洲」這個觀念的虛實。本次邀請的策展人包括土耳其的阿里.阿凱(Ali Akay)、新加坡當代藝術學院(ICA,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總監芭拉.斯塔爾(Bala Starr)、荷蘭策展人翰克.斯勞格(Henk Slager)、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潘律(Lu Pan)、新加坡當代藝術中心(CCA,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總監烏特.梅塔.鮑爾(Ute Meta Bauer)。除了上述五位外國策展人,本屆亦邀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楊凱麟、關渡美術館策展人羅秀芝參與策展的任務。
費奧納.譚 迷失 2009 雙頻錄像裝置 19’40” 尺寸依場地而定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圖版提供:關渡美術館)
對「亞洲」的重新省視
誠如展覽主題所發展而出的命題,整體展覽圍繞著「『亞洲』究竟為何」進行評論和探討。在雙年展的序言中,首先著重於解釋「亞洲」(Asia)一詞的歐洲語源由來,進而論述從20世紀至當代社會的政治激進分子,如何任意地挪用「亞洲」一詞的修辭技術,藉此協助促成其政治上的野心。「給亞洲的七個提問」似乎不斷迴盪著對於上述可能的質疑,而該展所提出的解方,則是希望透過七位策展人藉由後殖民論述、烏托邦及反烏托邦敘述、邊緣性、激進左派及語言主體等路徑,來針對「亞洲」進行全面性地重新省視。(全文閱讀522期藝術家雜誌)
【11月專輯│2018秋季雙年展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