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伊斯蘭手抄書看書頁製成的傳統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雲紋和泥金:館藏愛丁豪森藏品飾紋紙本」
藝術家手工製書之始
生活在書報刊物隨手可得的當代,似乎很難想像書籍在一千多年前的中世紀時期,具有特殊的崇高地位。彼時書本非常少見、手工製作十分講究、造價昂貴,同時又僅少數人能識字、閱讀。手抄本製作過程費時費工,多數書本都是宗教機構、皇室、貴族或高階教士所擁有。這些手抄本 在當時屬於貴重的奢侈品,也是藝術家手工製書的最早源頭。
8世紀之前,西亞、北非和歐洲地區都是以羊皮紙(parchment)為製作手抄本的傳統材料。相傳在中國東漢時期約西元2世紀,蔡倫已經改進造紙術,擴大造紙材料,降低成本,使用植物纖維來造紙,大大促進文書知識的傳播。但造紙術卻很慢才傳到西亞地區,直至8世紀,撒馬爾罕(Samarqand)和巴格達才有伊斯蘭世界最早的造紙作坊,使用亞麻纖維造紙。之後紙張逐漸取代羊皮紙,現存最早以紙張書寫的《可蘭經》手抄本,大約是在西元1000年左右。13世紀末,造紙術傳至西班牙和義大利,約1340年傳入法國,1390年傳入德國,到15世紀晚期才傳進英國。羊皮紙後來只用以製 作高級手工書。
署名麥哈穆(Mahmud),又名傑拉.阿丁(Jalal al-Din,活躍於16世紀)
以塔奇體(tawqi‘)抄寫的阿拉伯文句散頁 書法
16世紀早期;水印畫:17世紀或之後 伊朗或印度 黑墨、紙、水印畫紙頁沿、紙版
(圖版提供: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手抄本起初的用途以傳播宗教 信仰為主,因此大多數的手抄本題材為《可蘭經》和《聖經》。至中世紀中期,隨著手抄本的需求增大,也開始記載各式詩文創作。手抄本的製作,從書寫文字、裝飾頁沿、繪製插圖到裝訂成書冊,隨著沿革發展,從教士一人完成,到愈發專業分工、由各領域的藝術家負責。手抄本優美的書法字體、源自花草植物造 形的阿拉伯飾紋、多樣的裝飾技 藝和插圖繪畫,以及考究的裝幀細節,都對往後的書寫字體風格 和書籍裝幀設計有深遠影響。
多種形式裝飾藝術
伊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蒙兀兒帝國、印度德干高原地區的手抄本有非常獨特的風格,經常在書頁的邊框以及寫上文字的背景區塊,使用特殊的裝飾藝術技法來創作。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現正展出的伊斯蘭藝術特展「雲紋 和泥金:館藏愛丁豪森藏品飾紋紙本」,即介紹自15世紀晚期至20世紀精選的手抄本。展覽由伊斯蘭藝術部門策展人席拉.坎碧(Sheila Canby)籌畫,紙本修復部門的雅娜.凡.艾克(Yana Van Dyke)負責文物修復。
詩文手抄本兩頁 17世紀,伊朗 黑墨、金箔漆、色紙(攝影:周東曉)
展出的作品展現不同形式和技法的裝飾藝術,包括大理石紋水拓畫(marbling / cloud)、薄灑金粉或銀粉(sprinkling / dusting)、描畫鏤空雕花樣本(stenciling)、蝶古巴特拼貼(decoupage)剪紙裝飾,以及泥金裝飾(illumination),有時也出現多種手法混用。雖然史料記載一些藝術家擅長使用某些種技藝,但是由於這些飾紋紙頁上都沒有留下創作者的簽名,很難確認這些手抄本是哪位特定的作者所完成,學者僅能指出少數的手抄本可能與某些贊助人有關。
伊斯蘭書法藝術
展出的手抄本上,許多詩歌都是以優美的波斯體字體懸體,又稱「納斯赫.泰阿利格體」(nasta’liq)書寫的,這種文體是書寫波斯語和阿拉伯文字的一種字體,於14和15世紀的伊朗發展,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阿富汗地區比較盛行,視為手寫書法體和藝術形式。波斯語和阿拉伯文字的手寫體,亦泛稱為「伊斯蘭書法」,強調線條變化、設計圖案以及結構組成。伊斯蘭書法藝術的興起,與伊斯蘭教的傳播、繪製《可蘭經》有密切的關係。
水拓畫展品、製作水拓畫所需的工具和顏料,「雲紋和泥金」展場一景。(攝影:周東曉)
「納斯赫.泰阿利格體」彎曲的書寫線條,主要源於寫下波斯語的詩文和非《可蘭經》的作品。名稱「ta’liq」意思是懸掛,指該字體傾斜的書寫方向,看起來像是吊掛著似的。垂直的筆畫很短,水平的筆畫揮灑寬廣,整體造形流動性強,如彎鉤般,突顯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對比很明顯。
本次特展展出的作品均來自藝術史家夫婦理查和伊莉白.愛丁豪森(Richard and Elizabeth Ettinghausen)的藏品。其中有些手抄本是從1920年以後藝術市場收集的,部分20世紀的手抄本是土耳其當地繪製,並進入館藏。(全文閱讀523期藝術家雜誌)
【12月專輯│藝術家製書的創作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