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迸發的當代藝術可能性
淺談紐約現代美術館/富蘭克林熔爐藝術家創作書典藏
自二戰以來興起的藝術民主化浪潮,促使人們反思藝術品的稀有性、獨特性於階級落差、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分配不均等面向所扮演的角色。當代藝術遂以難以保存、收購的形式╱媒材進行創作,如在展演過程中即隨時間消逝敗壞的素材,或需要第三、第四維度方能延展的身體表現,增加作品被典藏的難度;又或者藉由大量複製而普遍的常民文化符碼進行創作,以此詰問藝術品之獨特性,以及因獨特性而被市場所賦予、做為一種文化價值有感體現的破天荒價碼。而印刷與傳播技術的革新、書籍做為資訊載體的普遍流通,正給予「藝術家創作書」扮演後者角色的位置,這同時也是富蘭克林熔爐文獻庫(Franklin Furnace Archive)收藏藝術家創作書的起點。本文介紹致力於藝術家創作書保存、研究與推廣的紐約現代美術館╱富蘭克林熔爐藝術家創作書典藏,如何記錄藝術品鑑賞邏輯翻轉的過程,以及後續漸進的變遷。
紐約現代美術館2016年展覽「與時基藝術作品同時回到過去:富蘭克林熔爐的藝術家創作書,1976-1980」展場一景
Courtesy of Franklin Furnace Archive, Inc.
對於易取得性的強調
位於布魯克林的富蘭克林熔爐文獻庫由女性主義藝術家瑪莎.威爾森(Martha Wilson)於1976年創立,以保存、維護、推廣形式脆弱、受藝術機構忽視、易產生文化上偏見而不被善待的前衛藝術為宗旨,提供藝術家實體或虛擬平台發表作品,如藝術家創作書、期刊、表演藝術、行為藝術、裝置藝術,以及各種前衛的藝術表現形式等。1994年,紐約現代美術館與富蘭克林熔爐文獻庫共同宣布,由館方收購富蘭克林熔爐文獻庫歷時十八年所藏,來自全球五千位藝術家所創作,總計約一萬三千五百件的藝術家創作書、期刊以及卡式錄音帶等。早在1977年,紐約現代美術館圖書館館長克萊夫.菲爾波特即著手建立館內的藝術家創作書收藏,並在1994年之前達到四千本的數量;富蘭克林熔爐文獻庫的藏品不但補足原先館藏所匱缺的部分,更如菲爾波特所說,為觀者帶來更全面、大範圍的藝術家創作書再現,囊括各式各樣的出版內容與形式,這些出版品不僅是個人發聲的管道,更是群體推廣共同理念的途徑。
紐約現代美術館2016年展覽「與時基藝術作品同時回到過去:富蘭克林熔爐的藝術家創作書,1976-1980」展場一景
Courtesy of Franklin Furnace Archive, Inc.
紐約現代美術館原先的四千本藏品中,以大眾所熟知的藝術家作品為主要典藏, 如艾達.阿普爾布魯格(Ida Applebroog)、索爾.勒維特、亞德里安.派普(Adrian Piper)以及埃德.拉斯查等人的創作;而富蘭克林熔爐文獻庫為紐約現代美術館帶來的,則是館內少見的各地區出版物,如來自東歐、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藝術家創作書,鮮為人知的藝術家之作也包含其中。兩者所收藏的藝術家創作書,大部分皆為藝術家以低廉價格製作,非限量且公開出版的小冊子,印刷方式則以膠印或靜電複印最為常見。因而,早期紐約現代美術館╱富蘭克林熔爐藝術家創作書典藏中,並無任何精美的限量出版品,以版畫技術製作、價格略偏高昂的繪本也不在收藏之列。這樣的典藏方針與瑪莎.威爾森對藝術的觀點,以及館長克萊夫.菲爾波特對藝術家創作書的定義有很大的關係。
紐約現代美術館2016年展覽「與時基藝術作品同時回到過去:富蘭克林熔爐的藝術家創作書,1976-1980」展場一景
Courtesy of Franklin Furnace Archive, Inc.
富蘭克林熔爐文獻庫最初設立時為非營利書店,同時不定期做為展覽舉辦空間。最早曾籌辦以複印作品或利用橡皮圖章製作的書籍為主軸的展覽,這些生產、複製、衍生都相當容易,製作過程所耗成本極低的藝術家創作書,恰恰能夠成為破壞傳統藝術體制、干擾藝術市場流動的作品。瑪莎.威爾森遂將書籍販賣轉型為新型態的藝術活動,富蘭克林熔爐文獻庫便如同當時其他的藝術替代空間,有別於主流,在藝術家獲得自主性與能動性的條件下,進行諸多創作上的實驗與突破,其中即包括出版、發行藝術家所製作的書籍。而比起對作品稀少性、精緻度、製作材料珍貴性等的考量,克萊夫.菲爾波特更著重於藝術家創作書的高度流通性,這一點大大影響紐約現代美術館藝術家創作書最初的收藏策略。(全文閱讀523期藝術家雜誌)
【12月專輯│藝術家製書的創作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