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展覽,與書
在台灣現當代藝術的研究觀察中,「藝術家創作書」雖有2007年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代表性特展「藝術家的書:從馬諦斯到當代藝術」,直至2018年,筆者參與策畫的「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展期7月21日至10月14日,台北市立美術館),才又有較為具體的學術性著墨,在美術場館內發聲。
陳曉朋 獻給那些藝術家的禮物 2014 油性絹印 每件28×19cm
台北市立美術館「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展場一景(攝影:劉薳粲)
從創作者的養成環境來看,一是「製書」的各個環節,除了並非藝術類科系的升學考科,亦少見於大學的基礎課程之內,若非藝術家自身對於製書就存有強烈的學習興趣或動機,由學院體系培養的藝術家,在學生時期似乎也不太容易獲得啟發的源頭,二來製書確實有基本的技術門檻,無論是對於裝幀概念的理解、印刷基底的材料研究、各式印刷技術的原理等,儘管製書更易於與工藝或設計、圖文傳播等專業產生連結,但成書的目的及其結果卻又大相逕庭。來自這些領域的工作者,同樣也必須對現當代藝術的材料運用脈絡,及藝術史發展等知識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有可能跨足對於書籍形式的思考,以及其意義層面的探討。
綜觀上述的外在條件,學科界域的劃分做為潛在因子,或多或少影響了藝術家創作書的發展,加上時下策展關注的面向多與文化趨勢或議題有關,比起文本內容,藝術家製書則更著重透過形式或材料的實驗來傳達作品訊息,帶動藝術的討論與內容生產,而聚焦於此一面向的策展研究今日已然少見,也就不易針對該範疇形成更廣泛的學術討論。
台灣運用書籍做為創作媒材的藝術家固然有限,但從陳曉朋、鄒永珊、陳昭淵三位創作者的作品,我們仍能見到迥然不同的語彙及形貌。他們以各自的立場向「閱讀」、「觀看」、「書寫」進行提問,同時也代表性地反映出從事書籍創作所需具備的多元經驗。
鄒永珊 我們的凝視 空間錄像裝置
台北市立美術館「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展場一景。(攝影:劉薳粲)
「閱讀」與「觀看」間的遊走
陳曉朋以繪畫、版畫和文字為創作媒體,符號與命名亦在作品當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書籍不僅是她使用的形式之一,亦時常做為繪畫形式的對照演繹。如2016年的《藝術家尋找自己的禮物》,便是將2014年系列版畫「獻給那些藝術家的禮物」的分色版集結成冊,這系列版畫除了於牆面展示,更將其製為一組盒裝書。2017年的「彩色書」系列,個人認為則又可與2013年的「作家」系列形成參照。「作家」系列是陳曉朋針對當今藝術家必須產出大量文字論述而提出的質疑,對外呼告「我好想成為一個作家!」,儘管放大字級填滿畫幅的文字仍能傳達內容意義,但文字在此不只被閱讀且被展示也被「觀看」,實則已被藝術家予以「繪畫化」;而2017年由十二冊書本所構成的「彩色書」系列,採A4硬殼精裝,書名均以燙金呈現於封面。外觀上,書籍的形態具體而顯著(甚至能令人聯想到學位論文),然而翻開內頁,整本書籍可比色票一般,再無承載任何文字,藝術家僅運用各種顏色的象徵意義來演繹書名的指涉內涵,色彩在此除了以書籍的形式「被閱讀」,也再次回應「藝術家該如何書寫」的可能實踐。
而原本即具有作家身分的鄒永珊,與陳曉朋的創作脈絡形成有趣的對比。儘管鄒永珊於德國修習自由藝術,但在台卻是以2013年出版的《等候室》與2014年的《鐵道共乘旅遊手冊》兩本著作先為文壇所知,期間她又與文學譯者等專業人士合作,於歐陸推動華文創作國際版權事務,同時她也以另一個筆名撰寫商業出版的BL小說,並自費發行同人誌。 無論是內容或形式,鄒永珊的作品生產與「書」的各個面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除了筆記、寫作、書法、繪畫、書籍物件,乃至閱讀行為,圖象、語言、解讀,透過鄒永珊的中介,形成了以「書」所構成的創作體系。2017至2018年的〈我們的凝視〉,鄒永珊運用攝錄裝置,記錄讀者如何閱讀她的創作書,此一作品的構成,則可回溯至2010至2012年所創作的系列書本「關係」。鄒永珊運用了書的形式,意圖重構繪畫的觀看經驗,「關係」系列使繪畫平面成為可觸的、可動的,是有光線穿透的,可感知氣味的,當繪畫的載體轉換成書籍「頁面」,也意味著它不再是「觀看的」,而是「閱讀的」,它可以不必再主動向公眾展示,而是等待翻閱者揭開頁面,才能與之建立起關係。
陳昭淵詩集《3D透視》(圖版提供:陳昭淵)
相較於前述兩例創作書的製書數量,陳昭淵的書籍是付諸出版並上市流通的。他是藝術家也是詩人,書籍內容正是自身的創作詩集。他全程經手每個製書環節,書冊不僅承載詩的文本內容,書籍外觀是其創作概念的展示,裝幀印刷則決定了受眾如何參與其中。如2013年的《3D透視》,便是將兩本詩集交融為一體的實驗,陳昭淵用單一個載體,盛裝兩冊應該出現在不同時空的詩集,詩句以紅藍雙色進行疊印,閱讀時必須搭配3D眼鏡,詩被分層「觀看」,形成獨特的閱讀經驗;2015年發行的ZINE《小鮮肉》,版面尺寸雖僅有手札或票券一般大,但展開後則是完整的對開海報,表面印著脂肪與肌肉交織的切面影像,對外展示著創作的核心意圖;文字刊印於內裡面,用以詩的閱讀,也意味著向內的對話。(全文閱讀523期藝術家雜誌)
【12月專輯│藝術家製書的創作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