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作家拿起畫筆
「從岩石到浸漬」雨果紙上作品特展
撰文│游騰緯.圖版提供│Hammer Museum(《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12月號135期)
雨果 我的命運 1867 Victor Hugo, Ma destinée (My destiny), Brown ink and wash and white gouache on paper, 17.2×26.4cm, 1867. Maisons de Victor Hugo, Paris / Guernesey, MVHP.D.927© Maisons de Victor Hugo, Paris / Guernesey / Roger-Viollet 浪漫主義作家雨果(Victor Marie Hugo)的文學成就光芒熠熠,《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等作品中刻畫的角色鮮明動人,無論是在社會底層為生活所苦的芳婷,或是在醜陋外表下蘊藏溫暖人性的科西莫多,至今仍廣受喜愛。雨果不僅是文人,也是政治家與社運人士,從雨果的文學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對於弱勢的關懷。然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具有多重身分的雨果還有資格被冠上另一個名號:畫家。
漢默美術館(Hammer Museum)推出「從岩石到浸漬:雨果的紙上作品」(Stones to Stains: The Drawings of Victor Hugo)特展,本展由歐洲與美洲各地的藏品中精選超過75件作品,距上次雨果作品在美國展出已逾20年。雨果多數作品集中創作於流亡期間,因此了解他離鄉背井的原因非常重要,本文將先以19世紀的政治背景為起點,跟隨雨果的腳步離開巴黎,再以當時的藝術發展與流派,映照出他紙上作品的獨到之處。
雨果與19世紀法國繪畫
19世紀法國繪畫主要受到法國大革命及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前者造成貴族沒落,後者引發中產階級崛起,藝術的經濟支柱也從權貴轉移到平民之間。然而繪畫的權威與話語權仍舊掌握在法蘭西藝術學院手中,此時的主流包括承接18世紀末考古學興起而帶動的新古典主義,以及19世紀初受到自由主義影響而發展的浪漫主義。
相較於學院派的大型油畫創作,雨果的作品十分簡單,主要以鋼筆與墨水的紙上創作為主,主題多為建築、自然風景與抽象圖形。以下將分別以「岩石」、「水象」、「球體」與「浸漬」四個主題,一探雨果作品中的主題與創作手法,以及他如何從極簡的素材中發展出各種表現形式,並且比同時代的藝術家選材更加隨意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