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十大視覺藝術新聞
2018年對於台灣視覺藝術界而言,是於劇烈變動中重新蛻變的一年。包含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甚至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部分館區都經歷過,或者即將進入閉館整修、重新開始的階段;同時,臺南市美術館也以新興之姿開館試營運,成為本次視覺藝術新聞票選中最為人矚目的一頁。在這波重新整頓的風潮裡,台灣各地的博物館與美術館開始重新思索自身定位。隨著社會的變遷,館所的社群教育與研究、展示功能已然面臨轉型的必要,也須在空間與歷史向度上更深刻地連結當前社會與本地文化,開啟與群眾的對話。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兒童虛擬博物館計畫」即是以科技將學習資源公共化、普及化,讓美術館也能走入生活。前身為空軍總司令部基地的「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自2018年啟動六年建構計畫,邀請藝術組織進駐,並在每年夏天保留給年輕人與學生,由群眾主動形塑場館的面貌與生態。
臺南市美術館1館中庭
此外,台灣的視覺藝術家也在海外大放異彩。除了有年輕漫畫家劉倩帆在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獲得「數位漫畫競賽」銀獎,Linx次叔、林倩羽、吳雅怡、覃偉與Arwen Huang亦取得佳績。漫畫家邱若龍、李隆杰則獲邀出席法國南特「Mangasia」亞洲漫畫展,呈現了台灣漫畫創作的蓬勃生機。「田中央工作群」以「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代表台灣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重思台灣建築與土地的連結,並將在地帶往國際。台北市立美術館也在2018年宣布隔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代表藝術家,將由鄭淑麗與普雷西亞多(Paul B. Preciado)共同策展,將議題融入威尼斯當地的場館空間,重新探問身體治理與社會監控的重層關聯。錄像藝術家袁廣鳴,亦於夏日的倫敦海沃德美術館展出其經典之作〈明日樂園〉。
在台灣視覺藝術界不斷突破界線的此時,藝術與文化工作者的權益與藝文產業的資源分配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2019年的年度文化預算將突破200億元,文化部也同時提昇了各地館所的營運經費,並額外編列「世界南島文化在台灣」預算。提高文化預算是否就能保障藝文勞動者的權益,使人們投入藝文產業而無後顧之憂?在青年藝文工作者普遍低薪、高工時的今日,勞工的權益已然無法僅憑「熱情」一筆帶過。同時,在華人藝術網侵權事件之後,藝術家的著作權問題也浮上檯面。免費法律諮詢及法案修訂或只是第一步,後續的體制建立與執行監督,將成為台灣文化界首要面對的新挑戰。(全文閱讀524期藝術家雜誌)
【1月專輯│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