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曼谷做為雙年展場域
2018曼谷藝術雙年展
昭披耶河上奔馳的船伴著迎面而來的風,消弭了些許蒸騰的熱氣,沿著河畔前行,不難發現這是一座新舊雜陳的城市,船隻往來於寺廟、飯店與民居之間彷彿快速穿梭的繡針,串連起曼谷發展的不同面向,低矮的住宅旁可能就聳立著正在興建中的玻璃帷幕大廈。雜沓的人聲、夾雜各種滋味的豐富味道飄散在空氣裡、多姿多采、不盡整齊卻生氣勃勃的街道,引人想深入了解,也期待下個轉彎的當口又會遇見什麼樣的作品,第一屆曼谷藝術雙年展就是在這樣一個令人五感馥郁的城市展開。
「2018曼谷藝術雙年展」共邀集來自卅三國的七十五名藝術家,於廿個地點展出二百餘件作品,其中不乏重要古蹟與景點,對於首次舉辦雙年展的城市來說無疑是野心之作,相對也必定期待藉由觀光業的力量達到加乘效益;開展第一週,單於曼谷藝術文化中心展場的參觀人數即達近二萬參觀人次,這也與曼谷藝術雙年展基金會所希望達到的目標不謀而合──以藝術做為開啟新面向及新的經濟發展契機的軟實力體現。
土耳其藝術家卡南(Canan)〈動物王國〉於展場一景(攝影:鄧聿檠)
隨著MIIAM清邁當代美術館、曼谷現代美術館、暢粹文化聚落(ChangChui Creative Park)、珊薩當代美術館(San sab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泰國文化中心、河岸商業暨文化重鎮之Icon Siam美術館,以及One Bangkok文化複合街區建案等不同計畫的開跑,泰國、尤其是曼谷的藝術生態,無疑正面臨一次轉型,曼谷藝術雙年展與將於泰國南部展開的泰國雙年展,此兩場雙年展的舉辦也成為其中重要一環。曼谷藝術雙年展展場橫跨昭披耶河畔的代表性寺廟,如臥佛寺、黎明寺,以及見證丹麥於遠東貿易史的寶隆洋行大廈、藝術展演重要聚落的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等,用創作做為另一切入角度,探看城市擴張、藝術、文化、觀光及經濟發展等面向之間的互動。
「Beyond Bliss 幸福之外」
「2018曼谷藝術雙年展」由曾任亞太三年展策展人與泰國文化部常任祕書長的阿皮南.珀切那達(Apinan Poshyananda)出任執行長暨藝術總監,策展團隊除了珀切那達,尚包含曼谷藝術文化中心前任總監庫納維奇亞諾(Luckana Kunavichayanont)、菲律賓大學藝術學教授富洛爾(Patrick D. Flores)、曼谷大學副教授米琳達蘇塔(Sansern Milindasuta),以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資深策展人陳韋純(Adele Tan),提出「幸福之外」做為雙年展主題,探討不同社會議題之下而產生幸福感缺乏的狀態,藉由藝術創作擷取或詮釋此種本應是轉瞬即逝的感知體驗的不同面向,進而引出對於當今社會議題的詰問與反思。
韓國藝術家李昢(Lee Bul)〈洪積層〉於寶隆洋行大廈展出一景(攝影:鄧聿檠)
在雙年展開展前,筆者專訪珀切那達。談及展題的緣起,珀切那達表示:「我們選擇這個主題,首先是認為它適合在現今曼谷的氛圍下進行討論,但同時談的也是一個普世的現象。人們時常生活在充斥恐懼、異議與妄想的現況之中,這也不禁使人回頭審視何為幸福。所以我們邀請藝術家在『幸福之外』(Beyond Bliss)的命題下,對於因政治環境、疾病、汙染、移民、戰爭等議題而造成之幸福感缺乏的狀態進行探討。『幸福之外』進一步觸及的議題,還有得到幸福後如何延續與維持,因為喜悅與悲傷常是一體兩面的,我們也希望藝術家與他們的創作能成為(觀者的)指引明燈。」這是一個開放式、具普世性的命題,也顯示作品將因不同環境、地區、文化背景等不同主題產生多元的詮釋觀點。
泰國藝術家法索旺(Sunanta Phasomwong)裝置作品
〈苦難的狀態(心理治療)〉於展場一景(攝影:鄧聿檠)
珀切那達曾在一次訪問中對「觀者能在雙年展見到什麼?」做出如是回應:「來到曼谷的旅客總抱持這樣的刻板印象:一切都應是充滿異國情調的、華美的。但我們要呈現的是他們所意想不到的:成為新與舊的橋梁,他們會在城市某些最具歷史遺韻的地點遇見當代藝術創作,但同時也會在旅程中看見更多面向,甚至是汙染與交通規畫的現狀,這些也同樣是曼谷的特殊風景。」雙年展是在當代場域中梳理並處理當代議題的機制,而這也包含諸多存在但並未得到關注的問題;以幸福為出發點畫出的是線性、甚至交錯成面的問題網,但這無可否認地也是構築出現今社會的元素之一,而藝術創作於此亦成為提醒人們面對問題的赤裸存在,以幸福的真正定義與型態為出發點,創造出一提供省思的空間。(全文閱讀524期藝術家雜誌)
【1月特別報導│2018曼谷藝術雙年展】
尋找遺失孤島的可能性——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學院長時間表演「A Possible 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