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之後的人類世中心
2018台北雙年展
2014年台北雙年展由尼古拉.布里歐擔當策畫,以「劇烈加速度」為題追問人類世界發展與地球狀態之間的關係,當時的展覽已經充分表明全球當代藝術對於環境與「自然」的關注,並呈現出藝術家將「自然」與「科學」作為另類邏輯,進行各種操作這些另類邏輯的試驗,再則就是對資本主義與科技所引導的開發主義進行批判。
亨利克.赫肯森 顛倒的樹(映射) 杜英、鋼、玻璃鏡面、不鏽鋼鏡面、鋼索、木板、溼度計、澆灌系統、噴霧系統 尺寸視空間而定 2018© the Participant and TFAM
明顯地,跳過2016年台北雙年展對於檔案、行動與表演性的實驗,2018年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延伸了2014年台北雙年展的主題,意即保羅.克魯岑所開啟的「人類世」課題,展示了這項課題在當代藝術中的另一面,不再聚焦於將現象轉化為景觀或化災難為美學突進的「加速」運動,而是飽和「守護」之情的姿態展現。
柯金源 前進 紀錄片 片長108分鐘 2018© the Participant and TFAM
如果2014年台北雙年展是藝術表現朝向自然、生態的轉化,也通過策展人的論述脈絡領會到「關係性政治」的推進,當然這種政治性自身一直都連繫著「觀看」與「賞析」的素養和品味;2018年的台北雙年展則是將相關自然的詮釋、虛構,以及面對生態改變所付諸的行動,反向地帶入藝術場域,「自然」成為一種超越政治性的存在,在各種計劃中的工作者與創作者,則必須在各種現實世界的處境中解決其政治張力。
這一次的雙年展可以說是歷年來最容易親近的展覽,因為展出作品的知識內容與訊息,不再是特定修辭和語言系統的表達,而是與生活及自然相關的知識,也不包含專業系統內部的脈絡性認識,而是直接與普遍經驗及認知相關的認識。兩位策展人共同組成了一個多種交流層次的「自然─技藝」,這點確實形成了這次觀展上的特殊經驗。
相關報導:
【01月│亞洲雙年展特別報導】探尋當代文明的未來發展──成都.龐畢度「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
【01月│亞洲雙年展特別報導】國界實境.虛擬現實──2018釜山雙年展「雖然我們分隔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