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服務藝術家的場域
曲德益談關渡美術館
美術館在藝術場域中,除了公立美術館和私人美術館之外,藏身於學院的美術館或藝術博物館亦身居特殊的位置,立足於大學教育、研究和公共性的使命基點之上,對學校師生乃至社會群眾以及藝術領域,均發揮多重且難以取代的影響力。
關渡美術館入口外觀一景
關渡美術館座落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以下簡稱「北藝大」),是台灣第一座在大學校園中成立的專業美術館,自1991年由時任校長馬水龍設立「美術館規劃小組」開始,歷經十多年籌劃至2005年正式全棟開館,營運至今度過近十四個年頭的積澱,關渡美術館已然成為台灣、甚至亞洲當代藝術圈舉足輕重的要角。關渡美術館前任館長曲德益於2018年2月退休,他以做為藝術家、教育者、美術館主事者的觀點,在專訪中返身回望關渡美術館歷年來的作為與成果,可知關渡美術館在開放性、實驗性、學術性和能動性上,皆呈現其獨特的優勢與藝術能量,並為大學美術館的價值擴延新的可能。
關渡美術館前任館長曲德益
關渡美術館的專業性使命
在關渡美術館的籌設最初,曲德益即參與其中決策,1991年由北藝大教授張子隆擔任「美術館規劃小組」召集人,曲德益為規劃委員之一;2000年北藝大校長邱坤良成立「美術館籌建小組」,當時身為美術系系主任的曲德益身兼籌備小組召集人,2002年即任首任館長。他表示,關渡美術館做為台灣首座大學美術館,最初在美術館的定位和基調上反覆討論良久,參考並研究國外大學美術館的制度與途徑。有別於日本與韓國大學美術館以師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體系,學成自法國國立高等藝術學院的曲德益,則希望向歐美國家的大學美術館相對具獨立性與自主性的專業美術館取經,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漢默美術館(UCLA Hammer Museum),以及芝加哥藝術學院美術館(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巴黎美術學院美術館(Palais des Beaux-Arts, Salle Foch)等,曲德益認為「美術館不只是展覽的空間」,最終,等同公共美術館級別的專業性,成為關渡美術館的核心目標,「美術館以所處地點『關渡』為名稱,如此以與其他校內無特別命名的展演藝文設施,如舞蹈廳、音樂廳等做出區隔,彰顯其專業性。」而北藝大的美術學院所設的「南北畫廊」和「地下美術館」,則能做為替代空間供師生展演使用。
2012年關渡雙年展「藝想世界」展場一景。
圖為澳洲藝術家Pip & Pop(Tanya Schultz)作品〈Seeing Forever〉。
這種區分使關渡美術館與校內師生的互動與關係維持一種既親近又有些許「距離感」的巧妙連結,曲德益表示,它做為校園內的美術館,在一所以各藝術領域為專業的高等教育院校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會自我驅使前往參觀;另一方面,雖然非師生專屬的展覽空間,關渡美術館做為專業美術館機構,需要遵守一定的規範機制和管理方法,也因此能夠做為教學與創新的實踐場域,例如每年度舉辦北藝大美術學院的「創作卓越獎」和新媒體藝術學系的「新媒體藝術卓越獎」展覽,不但提供在校學生於求學階段即能進入專業級美術館展出的機會,並且在策展人的帶領下從參展的經驗中習得美術館實務,「對學生來說也會是一項榮譽,也能是一個銜接畢業與正式投入藝術生產鏈的平台」。同時,曲德益也指出,關渡美術館做為北藝大的一級單位,擁有較高的自主性,毋須面對層層行政框架的掣肘,貫徹其專業性的使命;同時,藝術大學的教育和學術身分也讓它保有更大的自由,以探索、實驗當代藝術的未來與可能,而能跳脫一般美術館需迎合受眾品味的侷限和票房銷售的營收壓力,這也是大學美術館在獨立性和學術性二方面的優勢。
關渡美術館展覽實踐的多元取徑
關渡美術館便在這樣高度的開放性以及歷任校長的大力支持下發展茁壯,綜觀歷年來的展覽與活動,明顯地展現出該館不斷求取創新,並以台灣藝術為本、拓展與亞洲地區藝術交流版圖的向度。(全文閱讀525期藝術家雜誌)
【2月專輯│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