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之後
有章藝術博物館的策展與典藏實踐
由西方教會興起的大學學院,自16世紀開始除了藏書,更開始收集證件、史料與肖像,並設立博物館以供教學。大學內的學術資源、人才以及嚴謹的傳統使之得以搜羅各種文物與藝術品,並據以拓展研究;因學院的自由氛圍,大學博物館甚至得以進行各種策展實驗,為學院外的博物館展示奠立基礎。對於一所大學而言,博物館的收藏與展示不僅是學術成果的根基,甚至成為檢驗其優越與否的標準。
有章藝術博物館的玻璃帷幕上所寫的「OUR MUSEUM」,說明了這座美術館的開放性質。
(攝影:許楚君)
大學至近代又發展出不同的面貌,學院內的博物館更須重思其所扮演的角色,如今我們還能怎麼想像一座大學的博物館──或者更精確地就展示特性而聚焦──一座「藝術博物館」?
環繞著這樣的命題探究大學博物館的定位,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台藝大」)於2008年成立的有章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有章」)是極佳的案例。這所從屬台灣歷史最悠久藝術學院的博物館,在積極擴展典藏之外也不斷反詰自身──它並不滿足於大學美術館的定位,而是持續考掘歷史、向外擴延,追溯「學院」與展示的關係,進一步追問學院之外的其他可能。
「記憶之所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史特展」展出的史料
在台灣乃至亞洲的大學美術館之中,有章的歷年展覽更顯著地呈現其做為「大學美術館」的清晰意識,甚至是對於此一定位的省思與顛覆:它擁有學院的嚴謹根基與學術自由,卻並不囿限於象牙塔內,而是與周邊社區的地景、歷史緊密綰結,並且積極地與當代社會彼此對話。
本文梳理有章的創設始末、營運現狀與歷年展覽,同時透過訪談籌畫者與經營者──前校長黃光男及現任校長陳志誠,了解有章成立的理念與脈絡。以有章做為個案,或許能重新省思學院之內的博物館是否仍能立基學院而突破學院之牆,發展出大學博物館之「後學」。
OUR MUSEUM
有章藝術博物館的興建計畫係於2004年在黃光男時任校長一職的任內擬定。黃光男認為,博物館是一所大學的靈魂,其擁有更長久的教育性,同時能藉由館藏與展示形塑大學的特色,而做為一所藝術大學內的博物館──而非藝文中心──專業的研究人員也能透過研究,賦予館內收藏學術價值,著作出版更是只有學院之人力、物力才得以完成的工作。基於在大學內成立博物館的必要性,幾經轉折,「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博物館」在2008年3月24日正式對外開放,為紀念捐贈者廖有章,復於2011年定名為「有章藝術博物館」。
由台藝大舊行政大樓改建而成的有章,雖以玻璃帷幕包覆故有建築外觀而呈現嶄新面貌,卻並不與校園景觀產生格格不入之感。除了主要場館,亦有國際展覽廳、大漢藝廊、大觀藝廊、真善美藝廊、學生藝廊等五處展覽空間,分別座落於校園內部與周圍的眷村社區。
有章被命名為「藝術博物館」而非「美術館」,即是因台藝大囊括了從視覺藝術到時尚織品、甚至建築在內的各項藝術門類。不同的領域讓有章超越了純美術,擁有更豐富的動能;攝影、錄像、圖文、雕塑……不同媒介在博物館裡如同交次迸發的花火,讓專注於各自創作的藝術家或準藝術家們得以跨越領域受到新的激發。
第2屆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超日常daily+」展場一景
查理.卡克皮諾(Charles Carcopino)、馮索─厄德.瓊弗(François-Eudes Chanfrault)
個人電腦音樂 2008 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攝影:羅珮慈)
座落於台藝大校園的中心,有章的玻璃帷幕上所寫的「OUR MUSEUM」,說明了這座美術館的開放性質。除了「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或不定期的特展,也提供校內師生發表作品或舉辦活動。有章本身的開放性使之成為培育專業人才、提供校內師生學習與實驗的平台;除了校內藝術家,也經常邀集校外藝術工作者進入校園策畫展覽。學院的自由氛圍給予校內外藝術家與策展人充分的空間,有章也因此總能提出實驗性強烈而令人驚豔的展演活動。(全文閱讀525期藝術家雜誌)
【2月專輯│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