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需要大學美術館?
劉育東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創立拓展
矗立在台中霧峰亞洲大學校園中的一幢醒目三角形建築,是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所設計的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以下簡稱「亞美館」)。關於「大學美術館」在台灣的建置脈絡,亞洲大學提供了不同探討角度。亞洲大學為沒有藝術相關系所的綜合型大學,且在教學上偏重實務導向的專業型教育而非研究型教育,而學生的就業率更是亞洲大學重要的辦學成功指標。做為一座私立、專業取向為課程核心、新創的大學,亞洲大學開拓了探討「為何建立大學美術館?」問題時可能觸及的層面。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外觀一景,入口前安置羅丹的〈沉思者〉。
現為亞洲大學(以下簡稱「亞大」)講座教授的劉育東,於2007年來到該校擔任副校長,接手亞美館創建的行政工作,於後亦成為美術館的首任館長。來到亞大前,他任教於國立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交大」)、創立交大建築研究所,持續致力推動台灣建築國際化,邀請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薩哈.哈蒂(Zaha Hadid)、伊東豊雄、安藤忠雄等多位建築大師來台進行建築計畫。
劉育東在著作《十年苦鬥:亞洲大學.安藤忠雄的美術館》(2013),提到亞美館建築從無到有的建置過程,以及建築計畫從交大到亞大的曲折流轉下所呈現的不同立場及條件。此次訪談中,他談論硬體外,更論及亞美館對亞洲大學的意義、與師生間的交流關係和對校外民眾的影響。
「竇加─凝視繁華的孤寂者」展場一景
每所大學都該面臨的選擇題
國人熟悉的大學美術館,如關渡美術館、有章藝術博物館及北師美術館,所屬學校均培養或藏有對台灣藝術史發展具重要影響力的藝術家及作品,是挾豐厚文化底蘊進而成立,因此設置大學美術館顯得理所當然。劉育東表示:「一般大學與藝術大學設美術館是兩個概念。」
綜合型大學普遍設有編制較精簡的藝文中心,辦理校內大多數藝文活動。大學美術館因牽涉行政結構複雜,涉及典藏、研究、行銷等高度專業分化的事務,且背負較高的社會責任,伴隨而來的財務負擔更是望之卻步的主因。綜觀而言,台灣綜合型大學的大學美術館缺乏之最根本原因,是動機。大學的學生結構可以視為社會的縮影,對大學美術館的期許大多直覺認為是為藝術教育,或者應以藝術教育為重,但劉育東沉重地反問:「如果以整個台北市的人口當基數,關心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辦多好的人有多少?」可見藝術教育其實不是一般大學在作答「美術館或藝文中心?」時的判斷依據。
「意象的創造─西洋現代雕塑常設展」展場一景
大學美術館除具有推動師生藝文教育、提供研究材料等功能外,更代表學校的形象與視野高度,如哈佛美術館群(Harvard Art Museums)、牛津大學阿什莫爾博物館、劍橋大學費茲威廉博物館等,來自著名藏家、董事的捐贈使館所具有豐富的藝術收藏。當訪客、觀光客參觀校園時,必訪之地往往是博物館、美術館,他們不見得具體了解學校的學術成就,但透過大學博物館╱美術館的存在及所呈現的文化資本,表露校方對藝文的重視,甚至暗示學校的財力與資源,足以讓訪客留下良好印象。
劉育東曾就讀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校,求學時期透過校內的大學美術館打開對國際一流大學之想像,因此在任教於交大期間,藉創立建築研究所的契機,計畫設置以數位藝術為特色的美術館,並探詢安藤忠雄設計意願。然而,在安藤忠雄同意參與設計後,因行政權責複雜、財務等問題,且校內已設有藝文中心,使得美術館對於當時的交大而言並非是「非有不可」的存在,導致2003年已成形的設計案無疾而終。(全文閱讀525期藝術家雜誌)
【2月專輯│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